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心理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中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加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有约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自卑、焦虑、抑郁等各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正引起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而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从家庭到学校,学生似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产生厌学、自卑、攀比、早恋等心理问题。
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各种有益因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保障孩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更是责无旁贷。笔者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加强了对于中学生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下面,就结合我们的教育对象——高中生,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心理健康这一话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其学业进步,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产生“代沟”。
(二)不成熟的“成人感”。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正处于“18岁”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随着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需要一个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得到确认。他们不希望父母、老师时时地管教约束他们。父母若干扰过多,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悄然升起。另一方面,尽管他们的“成人感”是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对他人的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自高自大,遇上挫折时,往往又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同时,他们的自我体验也是动荡的、不稳定的。
(三)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经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经常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感觉自己没用,“自己脑子笨,再努力也百搭”,于是会垂头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学习成绩分化剧烈。高中生学习更注重自主性,重视学习方法的运用,相比于初小阶段,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大多是那些会学习的人,他们由于学习得法,因而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但容易出现茫然,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而那些不善于学习的同学,则穷于应对,越学越吃力。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与行为。
(五)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和他说话感到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产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想法,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第二,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几点辅导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学校、家庭环境。
(二)心理教育融入活动中。
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开足课时,而有效地教育方法更是必要。在这方面,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三)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高中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很容易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阴影,这样的学生往往有两种心理发展走向:一是自轻自贱,认为自己真的“天生不是上学的料”。二是部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反感,厌恶,以致故意违反学校纪律和有关规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对待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切不可有一点儿疏忽。
第三,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修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通过这段话,我们间接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特别在中小学阶段,这种连锁性反应更加凸显。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应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及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分析原因,能解决的,可以内化,不能解决的,想开点,尽了力也就可以了;学会适时放松和减压,不要局限于看书、喝茶、散步等,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休闲健身。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不仅符合广大中小学生的利益,也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强度,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教育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知识,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自我,快乐成长。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广大教育同行,要注意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正视在他们中间存在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融入社会,健康成长,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而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从家庭到学校,学生似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产生厌学、自卑、攀比、早恋等心理问题。
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各种有益因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保障孩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更是责无旁贷。笔者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加强了对于中学生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下面,就结合我们的教育对象——高中生,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心理健康这一话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其学业进步,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产生“代沟”。
(二)不成熟的“成人感”。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正处于“18岁”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随着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需要一个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得到确认。他们不希望父母、老师时时地管教约束他们。父母若干扰过多,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悄然升起。另一方面,尽管他们的“成人感”是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对他人的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自高自大,遇上挫折时,往往又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同时,他们的自我体验也是动荡的、不稳定的。
(三)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经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经常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感觉自己没用,“自己脑子笨,再努力也百搭”,于是会垂头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学习成绩分化剧烈。高中生学习更注重自主性,重视学习方法的运用,相比于初小阶段,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大多是那些会学习的人,他们由于学习得法,因而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但容易出现茫然,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而那些不善于学习的同学,则穷于应对,越学越吃力。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与行为。
(五)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和他说话感到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产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想法,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第二,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几点辅导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学校、家庭环境。
(二)心理教育融入活动中。
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开足课时,而有效地教育方法更是必要。在这方面,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三)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高中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很容易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阴影,这样的学生往往有两种心理发展走向:一是自轻自贱,认为自己真的“天生不是上学的料”。二是部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反感,厌恶,以致故意违反学校纪律和有关规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对待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切不可有一点儿疏忽。
第三,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修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通过这段话,我们间接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特别在中小学阶段,这种连锁性反应更加凸显。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应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及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分析原因,能解决的,可以内化,不能解决的,想开点,尽了力也就可以了;学会适时放松和减压,不要局限于看书、喝茶、散步等,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休闲健身。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不仅符合广大中小学生的利益,也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强度,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教育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知识,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自我,快乐成长。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广大教育同行,要注意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正视在他们中间存在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融入社会,健康成长,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 【发布时间】2018/7/12 18:16:19
- 【点击频次】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