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孕→生→养”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温习学过的东西,继而获得新的东西,这样做便可以当老师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也是中学课本学习的论语给出的解释,显然在这里“温故”和“知新”体现出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观点二,“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即从过去的知识或经历中“悟”到一些心得,这样做便可以成为别人的表率、楷模”。显然在这里“温故”和“知新”体现出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更认同观点二,认为此观点对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温故才能知新,新知是旧知的自然生长,新知是旧知的重新组合,故重要的东西并不只是一味的新知、新知、新知,而是在于回归根本。例如0、1、2、……,这10个阿拉伯数字可以组成无数个数;a、b、c、……,这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文单词;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可以组成无数个汉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本万殊”、“万物一理”这样的道理,即最基本的“故”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源泉。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学习的前提都应在已有知识即“故”字上做文章,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应本着叶落归根、追根溯源、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下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使知识的发展自然生长、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任何问题的解决务必化归到已有知识即“故”上去,真正做到“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基本,化混沌为清晰”。
为此我们在“温故而知新”教学思想的引领下,类比新生命的诞生、成长过程:孕→生→养,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温故孕新——借故生新——培故养新”三环节,借此构建了新知学习的生态课堂教学流程:旧的问题解决,使之温故孕新→新的问题研究,使之借故生新→新旧问题解决,使之培故养新。在这里,“故”是“新”的根本、种子,“新”是“故”的自然发展。故→新→故……,循环发展,其中“故”的作用贯穿始终。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故”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问题设计,都要充分围绕“故”字做好文章,选准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为学生的知识学习铺路搭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一言以蔽之,新知产生需要经过“孕育”、“生产”、“养护”过程,要把新知当做孩子来养活。在这里“新”是“故”的自然发展,“推陈出新”非常重要,但其根基均在“故”,所以重视“已有知识”的培植、加固也是重中之重。“新”与“故”同等重要,不可偏重其一,方能持续发展。
下面笔者就以两节课为例,一节概念课和一节定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来体现旧知巩固、新知产生的“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流程,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案例一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13.1算数平方根(概念课)
一、问题解决,温故孕新
1.问题设计:
(1)化简:a+a+a+a+a=? ——在这里,加法是乘法的根基。
(2)化简:a×a×a×a×a×a=?——在这里,乘法是乘方的根基。
(3)填空计算,自然生成:( )2=【 】
32=?, ——在这里,3是平方运算结果9的根基。
42=?, ——在这里,4是平方运算结果16的根基。
52=?, ——在这里,5是平方运算结果25的根基。
102=?, ——在这里,10是平方运算结果100的根基。
…… ……
2.设计说明:类比乘法、乘方运算的发展过程(这也是故),感受乘方运算是开放运算的根基,以此让学生感受引入开方运算的自然性、必要性。此环节重在体现温习相关旧的知识点(乘方),孕含新的知识点即算术平方根。
二、问题研究,借故生新
1.问题设计:
(1)实例感受:像这样,若52=25,我们就把5叫做25的算术平方根。
(2)定义得出:一般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3)表示引入:( )2= 4 ,——也就是说,4的算术平方根为2。
( )2= 36,——也就是说,36的算术平方根为6。
( )2= 81,——也就是说,81的算术平方根为9。
( )2= 10,——那么,10的算术平方根为什么呢?如何表示呢?
…… ……
像这样,若( )2=10,那么( )就是10的算术平方根,用符号■表示,即(■)2=10。
一般的,若x2=a(x>0,a>0),则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x=■。
2.设计说明:借乘方运算(如52=25),产生新知即算术平方根(把5叫做25的算术平方根)。借助10的算术平方根如何表示,产生新知即10的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新知产生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
三、问题解决,培故养新
1.问题设计: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81,1,■, 3, 3。
(2)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义? 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 ■, ■, ■。
(3)■的值为 ,■的算术平方根是 。
2.设计说明: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即有意识的去复习乘方运算的知识(培故),还巩固了本节所学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养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培育旧知、养育新知之目的。
案例二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定理课)
一、问题解决,温故孕新
1.问题设计:已知∠1、∠2(如图),线段m。求作:△ABC,使AB=m,∠A=∠1,∠B=∠2。
2.设计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通过以上作图问题的解决,既复习了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做法这一旧知(温故),又孕含着所做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情形以及重合的前提条件(孕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看上去是“指东打西”,实则真正自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之功效。
二、问题研究,借故生新
1.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对照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重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类比你的以前所学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能得出什么结论?
2.设计说明:借助所做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情形、类比所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得出过程(借故),自然生成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生新)。新知识的学习看上去是 “歪打正着”,实则真正自然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功效。
三、问题解决,培故养新
1.问题设计:
(1)如图1,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AD=AE 。
(2)如图2,已知:∠1=∠2,∠3=∠4.求证:AC=AD .
2.设计说明:通过两个问题的设计,即有意识的去复习公共角(边)相等、三角形中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内容(培故),还运用了本节所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解决了问题(养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培育旧知、养育新知之目的.
我们把这样的生态数学课,不妨就叫做“温故生新课”,新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自然生成.此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概念课,还是定理、法则课等,只要是新授课都能使用.在这里的“故”,是指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即“四基”等等.我们在学习新知时,一定要借助于“故”;我们在运用新知时,更不能忘记“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温故生新课”的教学理念,重点在“故”字上做文章,若“新”是初春的嫩芽,而“故”则象是整整一个漫长冬天积蕴了力量的枝体,有了厚积的“故”,才有薄发的“新”,这样的“新”才会有勃勃生机,才会被学生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会掌控自如.
下面结合以上两个事例谈一谈“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流程及其要求.
1.问题解决,温故孕新.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复习相关的旧知,孕含将要学习的新知. 通过问题解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碰撞,先声夺人,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根据新的教学内容,选准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做好“温何故,孕何新”的文章,突出对数学知识本源的把握.
这一环节,起始看似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实则蓄势待发、厚积薄发.
2.问题研究,借故生新.根据问题的特征,类比所学或已有知识、方法、经验等,借助旧知这一生长点,,并对新知特征作相关的研究,及时提炼、形成新知,使新知在不知觉之中自然生成.在此理念下,新知的产生想堵都堵不住,想摁都摁不下.
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易产生“众立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美感,使人豁然开朗.
3.问题解决,培故养新.培故,即加固已学的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发展打好基础.养新,即保养、涵养、蓄养新知,使其很快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系统之中.本环节通过问题设置与解决,进一步达到灵活运用旧知新知、巩固旧知新知之目的.
这一环节,重在体现新旧知识学习并重,培育旧知,养育新知,力求 “学而时习之”.
试想,若每位教师有此“温故而知新”的思想,运用“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有必要快速完成吗?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学,若能“学而时习之”,学生学习就不会出现“夹生饭”,“两级分化现象”就会避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就会指日可待,“学生减负”就会得到有效落实,“自由的时空”就会自然还给学生,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得到自然提升.
以上是笔者对“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体会与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四基”的描述.
[2]论语:“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3]奥苏贝尔著《认知结构与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4]刘绍学,新课标人教高中数学教材A版前言部分.
观点一,“温习学过的东西,继而获得新的东西,这样做便可以当老师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也是中学课本学习的论语给出的解释,显然在这里“温故”和“知新”体现出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观点二,“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即从过去的知识或经历中“悟”到一些心得,这样做便可以成为别人的表率、楷模”。显然在这里“温故”和“知新”体现出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更认同观点二,认为此观点对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温故才能知新,新知是旧知的自然生长,新知是旧知的重新组合,故重要的东西并不只是一味的新知、新知、新知,而是在于回归根本。例如0、1、2、……,这10个阿拉伯数字可以组成无数个数;a、b、c、……,这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文单词;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可以组成无数个汉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本万殊”、“万物一理”这样的道理,即最基本的“故”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源泉。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学习的前提都应在已有知识即“故”字上做文章,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应本着叶落归根、追根溯源、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下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使知识的发展自然生长、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任何问题的解决务必化归到已有知识即“故”上去,真正做到“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基本,化混沌为清晰”。
为此我们在“温故而知新”教学思想的引领下,类比新生命的诞生、成长过程:孕→生→养,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温故孕新——借故生新——培故养新”三环节,借此构建了新知学习的生态课堂教学流程:旧的问题解决,使之温故孕新→新的问题研究,使之借故生新→新旧问题解决,使之培故养新。在这里,“故”是“新”的根本、种子,“新”是“故”的自然发展。故→新→故……,循环发展,其中“故”的作用贯穿始终。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故”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问题设计,都要充分围绕“故”字做好文章,选准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为学生的知识学习铺路搭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一言以蔽之,新知产生需要经过“孕育”、“生产”、“养护”过程,要把新知当做孩子来养活。在这里“新”是“故”的自然发展,“推陈出新”非常重要,但其根基均在“故”,所以重视“已有知识”的培植、加固也是重中之重。“新”与“故”同等重要,不可偏重其一,方能持续发展。
下面笔者就以两节课为例,一节概念课和一节定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来体现旧知巩固、新知产生的“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流程,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案例一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13.1算数平方根(概念课)
一、问题解决,温故孕新
1.问题设计:
(1)化简:a+a+a+a+a=? ——在这里,加法是乘法的根基。
(2)化简:a×a×a×a×a×a=?——在这里,乘法是乘方的根基。
(3)填空计算,自然生成:( )2=【 】
32=?, ——在这里,3是平方运算结果9的根基。
42=?, ——在这里,4是平方运算结果16的根基。
52=?, ——在这里,5是平方运算结果25的根基。
102=?, ——在这里,10是平方运算结果100的根基。
…… ……
2.设计说明:类比乘法、乘方运算的发展过程(这也是故),感受乘方运算是开放运算的根基,以此让学生感受引入开方运算的自然性、必要性。此环节重在体现温习相关旧的知识点(乘方),孕含新的知识点即算术平方根。
二、问题研究,借故生新
1.问题设计:
(1)实例感受:像这样,若52=25,我们就把5叫做25的算术平方根。
(2)定义得出:一般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3)表示引入:( )2= 4 ,——也就是说,4的算术平方根为2。
( )2= 36,——也就是说,36的算术平方根为6。
( )2= 81,——也就是说,81的算术平方根为9。
( )2= 10,——那么,10的算术平方根为什么呢?如何表示呢?
…… ……
像这样,若( )2=10,那么( )就是10的算术平方根,用符号■表示,即(■)2=10。
一般的,若x2=a(x>0,a>0),则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x=■。
2.设计说明:借乘方运算(如52=25),产生新知即算术平方根(把5叫做25的算术平方根)。借助10的算术平方根如何表示,产生新知即10的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新知产生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
三、问题解决,培故养新
1.问题设计: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81,1,■, 3, 3。
(2)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义? 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 ■, ■, ■。
(3)■的值为 ,■的算术平方根是 。
2.设计说明: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即有意识的去复习乘方运算的知识(培故),还巩固了本节所学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养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培育旧知、养育新知之目的。
案例二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定理课)
一、问题解决,温故孕新
1.问题设计:已知∠1、∠2(如图),线段m。求作:△ABC,使AB=m,∠A=∠1,∠B=∠2。
2.设计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通过以上作图问题的解决,既复习了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做法这一旧知(温故),又孕含着所做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情形以及重合的前提条件(孕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看上去是“指东打西”,实则真正自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之功效。
二、问题研究,借故生新
1.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对照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重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类比你的以前所学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能得出什么结论?
2.设计说明:借助所做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情形、类比所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得出过程(借故),自然生成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生新)。新知识的学习看上去是 “歪打正着”,实则真正自然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功效。
三、问题解决,培故养新
1.问题设计:
(1)如图1,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AD=AE 。
(2)如图2,已知:∠1=∠2,∠3=∠4.求证:AC=AD .
2.设计说明:通过两个问题的设计,即有意识的去复习公共角(边)相等、三角形中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内容(培故),还运用了本节所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解决了问题(养新),新旧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培育旧知、养育新知之目的.
我们把这样的生态数学课,不妨就叫做“温故生新课”,新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自然生成.此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概念课,还是定理、法则课等,只要是新授课都能使用.在这里的“故”,是指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即“四基”等等.我们在学习新知时,一定要借助于“故”;我们在运用新知时,更不能忘记“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温故生新课”的教学理念,重点在“故”字上做文章,若“新”是初春的嫩芽,而“故”则象是整整一个漫长冬天积蕴了力量的枝体,有了厚积的“故”,才有薄发的“新”,这样的“新”才会有勃勃生机,才会被学生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会掌控自如.
下面结合以上两个事例谈一谈“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流程及其要求.
1.问题解决,温故孕新.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复习相关的旧知,孕含将要学习的新知. 通过问题解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碰撞,先声夺人,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根据新的教学内容,选准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做好“温何故,孕何新”的文章,突出对数学知识本源的把握.
这一环节,起始看似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实则蓄势待发、厚积薄发.
2.问题研究,借故生新.根据问题的特征,类比所学或已有知识、方法、经验等,借助旧知这一生长点,,并对新知特征作相关的研究,及时提炼、形成新知,使新知在不知觉之中自然生成.在此理念下,新知的产生想堵都堵不住,想摁都摁不下.
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易产生“众立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美感,使人豁然开朗.
3.问题解决,培故养新.培故,即加固已学的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发展打好基础.养新,即保养、涵养、蓄养新知,使其很快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系统之中.本环节通过问题设置与解决,进一步达到灵活运用旧知新知、巩固旧知新知之目的.
这一环节,重在体现新旧知识学习并重,培育旧知,养育新知,力求 “学而时习之”.
试想,若每位教师有此“温故而知新”的思想,运用“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有必要快速完成吗?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学,若能“学而时习之”,学生学习就不会出现“夹生饭”,“两级分化现象”就会避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就会指日可待,“学生减负”就会得到有效落实,“自由的时空”就会自然还给学生,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得到自然提升.
以上是笔者对“温故生新课”即“孕→生→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体会与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四基”的描述.
[2]论语:“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3]奥苏贝尔著《认知结构与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4]刘绍学,新课标人教高中数学教材A版前言部分.
- 【发布时间】2018/7/30 18:33:00
- 【点击频次】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