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涌入城市,但他们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只能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为照管,这部分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留守儿童就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的未成年群体。
因家庭成长环境的残缺、亲子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监管松懈、隔代溺爱的泛滥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上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均出现了各种问题。现主要分类如下:
1、学习上:学习成绩落后;信奉“上学无用论”,不重视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完成率低、作业完成效果不好;学习习惯较差;等等。
2、心理上: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但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人格,且留守儿童均处于性格、心理的可塑期,所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性格自卑孤僻怯懦、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善言谈,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倾向;由于过度的“散养式教育”,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的现象,常常将芝麻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且由于缺少亲人恰当的关注与呵护,很多留守儿童也出现“缺爱”的心理,故而做出一些常人所不赞同的行为,以求引起他人关注。
3、行为上:行为失常,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早恋等。
通过走访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在素材库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经济与家庭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由农业型社会不断向工业型社会转型,为了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庞大队伍。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留守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为照管。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聚集地,是最能凸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场所,学校教育也是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因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都会出现学习退步、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落后等问题,故而老师会对该部分留守儿童多加留意和管教。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本就敏感的留守儿童会误认为老师针对自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因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亲属家里,这些亲属,尤其是爷爷奶奶们过度的溺爱孩子,老师稍一管教孩子,便会触动他们,且这部分亲属大都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当老师出于好心管教了留守儿童以后,收到的并不是家长的理解与感恩,相反是一场谩骂,甚至是去教育局诬告老师。诸如此类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老师,所以老师迫于无奈,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自身因素
根据留守儿童的内涵可知,留守儿童的主体是未成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心理、性格的可塑时期,分辨力、自制力较为低下,容易被诱惑,进而染上不良嗜好,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四)社会因素
近年来,教师在社会大环境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都比较低,所以社会上很多人都会轻视教师,进而使人们产生上学无用的观念。而“上学无用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留守儿童们。一方面,他们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师收入低、地位低、生活质量低;另一方面,他们又看见自己的很多亲戚朋友虽然没有上好学,但是凭借外出打工照样过得舒适惬意。这些无疑让留守儿童们更加坚信上学无用,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人们常说:“孩子是民族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留守儿童,作为一支数量极其庞大的队伍,如果其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对留守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本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举措。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最大程度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在本地解决工作问题。
(二)加强治安管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管制,出台相应政策,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KTV等社会娱乐性场所,对违规经营的娱乐场所予以严惩;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灵上的荼毒。从根本上切断留守儿童学坏的渠道,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根据学校条件,配备生活老师
因留守儿童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其父母不在身边,代理监护人工作生活较忙,可能存在照管不周的现象,所以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每班或每个年级配备一名生活教师,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提供相关指导。
(四)加强家校合作,密切家校交流
很多教师因家长的不理解而不敢管教留守儿童,被迫放弃留守儿童。所以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班级交流群、选举学生家长代表等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密切家校交流,让家长真真切切的看到老师为自家孩子的付出,让家长确确实实的了解自家孩子的情况,促进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五)建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免费心理辅导
处于心理、性格可塑期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不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诱惑,所以他们尤其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大都比较薄弱,班级人数较多,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向无法兼顾,所以亟需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遵循成长规律,丰富课余生活
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留守儿童正确参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们亲情上的缺失,创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填补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空白。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其教育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架起多面沟通的桥梁,农村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莫玲:《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6月第27卷专刊
[2]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3]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因家庭成长环境的残缺、亲子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监管松懈、隔代溺爱的泛滥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上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均出现了各种问题。现主要分类如下:
1、学习上:学习成绩落后;信奉“上学无用论”,不重视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完成率低、作业完成效果不好;学习习惯较差;等等。
2、心理上: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但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人格,且留守儿童均处于性格、心理的可塑期,所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性格自卑孤僻怯懦、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善言谈,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倾向;由于过度的“散养式教育”,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的现象,常常将芝麻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且由于缺少亲人恰当的关注与呵护,很多留守儿童也出现“缺爱”的心理,故而做出一些常人所不赞同的行为,以求引起他人关注。
3、行为上:行为失常,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早恋等。
通过走访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在素材库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经济与家庭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由农业型社会不断向工业型社会转型,为了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庞大队伍。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留守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为照管。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聚集地,是最能凸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场所,学校教育也是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因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都会出现学习退步、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落后等问题,故而老师会对该部分留守儿童多加留意和管教。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本就敏感的留守儿童会误认为老师针对自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因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亲属家里,这些亲属,尤其是爷爷奶奶们过度的溺爱孩子,老师稍一管教孩子,便会触动他们,且这部分亲属大都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当老师出于好心管教了留守儿童以后,收到的并不是家长的理解与感恩,相反是一场谩骂,甚至是去教育局诬告老师。诸如此类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老师,所以老师迫于无奈,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自身因素
根据留守儿童的内涵可知,留守儿童的主体是未成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心理、性格的可塑时期,分辨力、自制力较为低下,容易被诱惑,进而染上不良嗜好,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四)社会因素
近年来,教师在社会大环境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都比较低,所以社会上很多人都会轻视教师,进而使人们产生上学无用的观念。而“上学无用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留守儿童们。一方面,他们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师收入低、地位低、生活质量低;另一方面,他们又看见自己的很多亲戚朋友虽然没有上好学,但是凭借外出打工照样过得舒适惬意。这些无疑让留守儿童们更加坚信上学无用,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人们常说:“孩子是民族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留守儿童,作为一支数量极其庞大的队伍,如果其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对留守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本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举措。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最大程度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在本地解决工作问题。
(二)加强治安管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管制,出台相应政策,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KTV等社会娱乐性场所,对违规经营的娱乐场所予以严惩;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灵上的荼毒。从根本上切断留守儿童学坏的渠道,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根据学校条件,配备生活老师
因留守儿童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其父母不在身边,代理监护人工作生活较忙,可能存在照管不周的现象,所以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每班或每个年级配备一名生活教师,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提供相关指导。
(四)加强家校合作,密切家校交流
很多教师因家长的不理解而不敢管教留守儿童,被迫放弃留守儿童。所以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班级交流群、选举学生家长代表等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密切家校交流,让家长真真切切的看到老师为自家孩子的付出,让家长确确实实的了解自家孩子的情况,促进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五)建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免费心理辅导
处于心理、性格可塑期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不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诱惑,所以他们尤其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大都比较薄弱,班级人数较多,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向无法兼顾,所以亟需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遵循成长规律,丰富课余生活
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留守儿童正确参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们亲情上的缺失,创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填补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空白。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其教育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架起多面沟通的桥梁,农村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莫玲:《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6月第27卷专刊
[2]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3]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 【发布时间】2018/9/2 10:27:37
- 【点击频次】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