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计算能力;学习兴趣;口算训练;学习习惯 ;
【正文】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计算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本人在教学中,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等;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
(一)基础性训练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63),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以上三种情况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口算方法同样适用。
(三)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四)规律性的训练
1.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2000/16×8,用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001.5,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规律性训练。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方法略)。
3.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1、2、3等较小的数时,不管分母有多大,均可以直接口算。如12/7-6/7它的分子只相差1,它差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少1,结果不用计算是6/7。又如:194/99-97/99,分子部分相差2,它差的分子就比分母少2,结果就是 97/99。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3、4、5等较小的数时,都可以迅速口算出结果。又如任意两位数与1.5积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再加上它的一半。
(五)综合性训练
1.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2.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3.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
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当然,以上这些情况,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老师首先要娴熟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减法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287-9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287分成200和87,用200-99=101,101+87=188;有把99看成100,用287-100+1=188;有把99分成90和9,用287-90-9=188;有把287看成300,用300-99-13=18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又如“加法简便计算”一课,在探讨289+103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289分成200和89,用200+100+89+3=392;有把103分成100和3,用289+100+3=392;…再如研究32×125时,可以把32写成8×4,即125×8×4=1000×4=4000,也可以写成8×4×25×5=8×100×5=40×100=1000…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四、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总是利用早自习等小块空余时间做一页的口算题卡。一张卡片的题量是一定的,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这种定时定量的限制,实际上是对准确和速度上的要求,因为计算速度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根据学生发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让学生养成抄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结合题意回头看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纸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要给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六、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等;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
(一)基础性训练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63),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以上三种情况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口算方法同样适用。
(三)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四)规律性的训练
1.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2000/16×8,用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001.5,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规律性训练。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方法略)。
3.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1、2、3等较小的数时,不管分母有多大,均可以直接口算。如12/7-6/7它的分子只相差1,它差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少1,结果不用计算是6/7。又如:194/99-97/99,分子部分相差2,它差的分子就比分母少2,结果就是 97/99。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3、4、5等较小的数时,都可以迅速口算出结果。又如任意两位数与1.5积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再加上它的一半。
(五)综合性训练
1.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2.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3.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
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当然,以上这些情况,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老师首先要娴熟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减法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287-9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287分成200和87,用200-99=101,101+87=188;有把99看成100,用287-100+1=188;有把99分成90和9,用287-90-9=188;有把287看成300,用300-99-13=18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又如“加法简便计算”一课,在探讨289+103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289分成200和89,用200+100+89+3=392;有把103分成100和3,用289+100+3=392;…再如研究32×125时,可以把32写成8×4,即125×8×4=1000×4=4000,也可以写成8×4×25×5=8×100×5=40×100=1000…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四、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总是利用早自习等小块空余时间做一页的口算题卡。一张卡片的题量是一定的,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这种定时定量的限制,实际上是对准确和速度上的要求,因为计算速度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根据学生发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让学生养成抄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结合题意回头看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纸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要给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六、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 【发布时间】2018/9/2 10:30:27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