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喻句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比喻从它的作用来分,可分为说理性比喻和描写性比喻两大类。说理性比喻的作用,古人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就是用已知事物说明未知事物,用熟悉事物说明生疏事物,让人清楚明白。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威尼斯的小艇是怎么样的,小朋友没有见到过,把它比作新月,大家就明白了。小朋友不仅明白了小艇的模样,而且脑海中浮现出一勾新月,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这类比喻句大多出现在知识性说明文中,教学时比较容易把握。描写性比喻的作用就不同了,《文心雕龙·比兴》提出比喻的作用是“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写物”指描写,“飏言”指夸张的描写。比喻的作用不是重在说明什么,而是用描写来突出事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中的比喻大多是描写性的。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这话深中肯綮。因此,教好描写性的比喻句尤为重要。那么这类比喻句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得注意年级特点。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教师只要重视对优美生动词句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了。三年级以上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进入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的误区。如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想象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可以有选择地适当地进行句子的比较。那么什么是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中辨同异,从同异中辨特征。这是比较的主要功能。有时同类事物通过比较还可以分辨出它们的高下和优劣。
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首先通过朗读和思辨区别两种表达形式的同异。相同的是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没有多少差别,不同的是拿来比较的句子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初夏,梨树上结出梨子),而在课文的比喻句中除了含着这个基本事实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家乡秋白梨的喜爱,一种热爱家乡的感情。你看,在作者眼里,家乡的秋白梨多可爱啊,它颜色“青青”的,“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一个个像“害羞的小姑娘”!让学生从比喻句中感受形象,体会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是宏观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微观教学细节中的整合体现。
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将获得审美的启示:比喻句语言的优美,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作者美的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愫的彰显。这样,学生读老舍先生《猫》一课中的比喻句“它(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就能领悟到猫踩在稿纸上原本是黑乎乎的脏脚印,可在老舍眼中变成了又美又香的梅花,是因为作者饱含着对猫的喜爱之情。这不正是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魔力的例证吗?反之,一个精神家园荒芜、情感世界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吐出美的语言来的。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课文中出现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比喻叫博喻。博喻是从直喻隐喻的基本格式中派生出来的。它是用多种不同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去比况本体事物,突出特点,突出形象。如:“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船过三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这类比喻句的教学,同样首先还是加强朗读,读出排比句式的气势,读出意境,读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视通万里”,驰骋想象,头脑中三峡的群山、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奇特的模样呢?于是学生情动于中,仿照课文中的博喻,尝试连用三个“像”来描写自己脑海中“山”的形象……这样就把阅读欣赏与学习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句子表达形式取决于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抑或生动性,要视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科学性或是艺术性。科学研究强调客观事实,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和简约,而艺术创作则强调主观感受,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和丰富。一味强调拿来比较的那个语言简洁的句子“不好”,而用了比喻句写得生动才是好的,会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浮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首先得注意年级特点。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教师只要重视对优美生动词句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了。三年级以上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进入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的误区。如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想象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可以有选择地适当地进行句子的比较。那么什么是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中辨同异,从同异中辨特征。这是比较的主要功能。有时同类事物通过比较还可以分辨出它们的高下和优劣。
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首先通过朗读和思辨区别两种表达形式的同异。相同的是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没有多少差别,不同的是拿来比较的句子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初夏,梨树上结出梨子),而在课文的比喻句中除了含着这个基本事实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家乡秋白梨的喜爱,一种热爱家乡的感情。你看,在作者眼里,家乡的秋白梨多可爱啊,它颜色“青青”的,“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一个个像“害羞的小姑娘”!让学生从比喻句中感受形象,体会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是宏观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微观教学细节中的整合体现。
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将获得审美的启示:比喻句语言的优美,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作者美的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愫的彰显。这样,学生读老舍先生《猫》一课中的比喻句“它(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就能领悟到猫踩在稿纸上原本是黑乎乎的脏脚印,可在老舍眼中变成了又美又香的梅花,是因为作者饱含着对猫的喜爱之情。这不正是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魔力的例证吗?反之,一个精神家园荒芜、情感世界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吐出美的语言来的。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课文中出现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比喻叫博喻。博喻是从直喻隐喻的基本格式中派生出来的。它是用多种不同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去比况本体事物,突出特点,突出形象。如:“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船过三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这类比喻句的教学,同样首先还是加强朗读,读出排比句式的气势,读出意境,读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视通万里”,驰骋想象,头脑中三峡的群山、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奇特的模样呢?于是学生情动于中,仿照课文中的博喻,尝试连用三个“像”来描写自己脑海中“山”的形象……这样就把阅读欣赏与学习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句子表达形式取决于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抑或生动性,要视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科学性或是艺术性。科学研究强调客观事实,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和简约,而艺术创作则强调主观感受,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和丰富。一味强调拿来比较的那个语言简洁的句子“不好”,而用了比喻句写得生动才是好的,会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浮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 【发布时间】2018/9/2 10:39:36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