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韦昌超

【机构】 广西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智力的强力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和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充分利用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喜欢竞赛,乐于猜谜语的心理特点,把各种活动引入课堂,从激趣入手,使学生乐学、好学,记忆深刻,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如:教“雨”字时,我说:“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学生想了想,猜出“雨”。教“目”时,我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教“风”字时,我说:“小树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再如开展竞赛、讲故事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把质疑,解疑作为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我在教学《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时,让学生为寓言中的人物献计献策:怎样才能让禾苗长得又快又好?再通过精巧提问,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疑献计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如果能运用运用发散思维来指导学生选好习作的切入点,就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在较大范围,广阔背景下,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散发思考,从中发现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再结合写作素材,多角度审题,谋篇布局,从而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来。
  四、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求变创新不落俗套,敢于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陈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的观察,多层次分析,拥有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附会现成结论,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辛而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变“学会”为“会学”使“学有所得”转化为“学能自得”。
  • 【发布时间】2018/10/10 19:35:28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