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怎样创造数学教学中动态的情境

 

【作者】 王 林 舒达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义合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教学中创造动态的情境,可以缩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
  动态的情境要求教师用“运动”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把静止的教材动化,化静为动,从而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还要求教师要把新知识放在“知识框架”的动态背景中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从知识的发展变化中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认识过程,逐步形成和充实知识的认知结构。
  经过努力探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以下几种动态的情境,可以帮助我们上好数学课。
  一、“直观”情境
  面对数学知识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积极创造直观的情境。我在数学课教学中,积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图示,通过操作演示,使知识动化,学生理解容易,接受愉快。在上《相遇问题》——课时,刚一上课就为学生创造了直观的情境;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演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两人分距在教室两侧,静止不动,当听到我喊“开始”时,同时从教室两侧出发,面对面走去,最后两人碰在一起了,于是我乘机点出了“相遇”的概念。然后将这一过程逐分解,他们两人每向前走一个单位时间,两地路程缩短了一个速度和,最后两人碰在一起时,两人缩短的距离之和就是两地的路程。最后数一数一共移动了几个单位时间,那么求两地间路程就变成了求若干个速度和之和的问题了。最后得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台阶”情境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从侧面透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是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有旧知孕育新知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挖捆新旧知识的联系,传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创造能使他们接受的台阶情境,让他们凭借旧知,过“台阶”获取新知,发现规律。比如在上《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提问:“我们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一看是旧知便知逍上节课推导时按“先用小剪刀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接着旋转让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个提问,教师帮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了获取新知的台阶,教师再再顺手牵羊提问:“怎样去求梯形的已过台阶,获取新新知了,纷纷拿出小剪刀开面积?”学生便能自己开始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再循循善诱问题就水落石出了。
  三、“弹性”情境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练习题在设计上有“弹性”。于是我在设计教学和练习题时力避一刀切的做法,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教法和练习设计上有弹性。比如在《角》这一课的学习中,在教完角的画法和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数一数,下列图形有几个角,并标上记号。大部分学生对第一、二幅图能正确数出,并能标出来,但对第三幅图学生产生了异议,好、中、差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对此,我没有一锤定音,让学生在课后再去数一数。这样设计练习题,解决了“优生吃不饱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题可做,而且在差生“吃不下了”的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启导”情境
  数学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联系,例题内有递进也有互递,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所以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启导情境。我通过研究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洞察了解学生认识运动的始发点,作过适当的启发引导,使教材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促使学生通过联想,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让学生获取知识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总之,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声有色。借助动态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静止的知识运动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 【发布时间】2018/10/10 19:37:35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