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开放性习题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单纯知识教学的现状,把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作为基本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设计数学开放性习题的教学实践。
一、准确理解开放性习题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习题不同于单纯的知识训练题,它具有深入训练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1.条件或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习题中条件的不足或多余,让学生补充、筛选或整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一个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体系以求得结论,如填空题()+()+9=23。开放性习题的结论有时呈现出不确定性或不唯一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作出结论。如王小明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350页的《数学天地》,计划一周看完,这时同桌同学又借给他一本210页的作文书,也要求他一周内看完,他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结论呈现多样性,他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延长阅读时间,还可以既提高阅读速度和延长阅读时间。2.开放性习题解题的策略、思路是多种多样的。如王老师去县城书店为同学们运新课本,3.5小时走了全程的5/7,照这样速度计算,王老师还需几小时到达书店?题中可以看到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组合,建立不同的推理体系,构建多种思维通道。可以用工程法:1÷(5/7÷3.5)-3.5;比例法:设还要用x小时到书店,则有如下比例关系式(1-5/7):x=5/7:3.5;倍比法:3.5÷[5/7÷(1-5/7)];分数法:3.5÷5/7-3.5。
二、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设计开放性习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教材本身而言,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挖掘,把每道例题看成是一个需开发的课题,概念、定理是广蕴哲理的智慧结晶,教材中蕴涵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才能开拓出数学教学的新境界,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可以设置习题:同学们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时,王浩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碰掉,摔成了两块。想去配一块可又不知道尺寸,怎么办呢?这时有的同学拿有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的说拿小的那块,那上面有两个角,可以量出整块玻璃的大小。他们谁说的对,如果是你怎么办?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试验。学生根据现象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思考探究。选择有一个角的大玻璃,沿两边延长,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变化无穷,因此不能用。如果用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分别延长两个角的一边,就发现这两条直线能相交于一点,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同时与原来的三角形重合,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中两个连在一起的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确定了,就能求出第三个角,得到与原来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就能确定呢?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教师再设计开放题:一个三角形如果剪去一个30的角,那么所剩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剪去一个角后,所剩图形可能是三角形,仍然是180,也可能是一个四边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数得。
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设计开放性习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只有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开放性习题的设计,也要重视数学与生活桥梁的构建,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三位数乘法》教学时,教材列举的内容学生虽见到但感悟不深,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计开放性习题:我们每家都有水龙头,首先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有的猜5千克,有的猜10千克、8千克,有位同学说:课外资料看到是12千克。教师引导学生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流掉多少水?一年白白流掉多少水?计算时学生又发现:按月计算:有31天的,有30天的,有28天的,闰年的二月是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立足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一年流掉4380千克或4392千克,多么惊人啊!再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有60米长的一段铁丝网,如果用铁丝网围一块试验田,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利用学校的围墙做一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60米围四面,在所有围法之中,正方形面积最大,60÷4=15(米),15×15=225(平方米)。在下一问的探究中,学生很容易利用思维的定势,形成负迁移,利用学校围墙做一面,于是60÷3=20(米),20×20=400(平方米),这种解法是错误的。教师细心引导学生再分析探究,发现围成长方形面积更大。长边长30米,短边长15米,面积则为30×15=450平方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比正方形面积大呢?学生发现:当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一半时面积才最大。探究与发现,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动力。学生在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究中,把学、思、疑、问综合起来,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一、准确理解开放性习题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习题不同于单纯的知识训练题,它具有深入训练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1.条件或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习题中条件的不足或多余,让学生补充、筛选或整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一个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体系以求得结论,如填空题()+()+9=23。开放性习题的结论有时呈现出不确定性或不唯一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作出结论。如王小明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350页的《数学天地》,计划一周看完,这时同桌同学又借给他一本210页的作文书,也要求他一周内看完,他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结论呈现多样性,他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延长阅读时间,还可以既提高阅读速度和延长阅读时间。2.开放性习题解题的策略、思路是多种多样的。如王老师去县城书店为同学们运新课本,3.5小时走了全程的5/7,照这样速度计算,王老师还需几小时到达书店?题中可以看到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组合,建立不同的推理体系,构建多种思维通道。可以用工程法:1÷(5/7÷3.5)-3.5;比例法:设还要用x小时到书店,则有如下比例关系式(1-5/7):x=5/7:3.5;倍比法:3.5÷[5/7÷(1-5/7)];分数法:3.5÷5/7-3.5。
二、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设计开放性习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教材本身而言,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挖掘,把每道例题看成是一个需开发的课题,概念、定理是广蕴哲理的智慧结晶,教材中蕴涵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才能开拓出数学教学的新境界,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可以设置习题:同学们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时,王浩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碰掉,摔成了两块。想去配一块可又不知道尺寸,怎么办呢?这时有的同学拿有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的说拿小的那块,那上面有两个角,可以量出整块玻璃的大小。他们谁说的对,如果是你怎么办?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试验。学生根据现象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思考探究。选择有一个角的大玻璃,沿两边延长,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变化无穷,因此不能用。如果用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分别延长两个角的一边,就发现这两条直线能相交于一点,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同时与原来的三角形重合,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中两个连在一起的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确定了,就能求出第三个角,得到与原来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就能确定呢?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教师再设计开放题:一个三角形如果剪去一个30的角,那么所剩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剪去一个角后,所剩图形可能是三角形,仍然是180,也可能是一个四边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数得。
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设计开放性习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只有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开放性习题的设计,也要重视数学与生活桥梁的构建,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三位数乘法》教学时,教材列举的内容学生虽见到但感悟不深,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计开放性习题:我们每家都有水龙头,首先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有的猜5千克,有的猜10千克、8千克,有位同学说:课外资料看到是12千克。教师引导学生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流掉多少水?一年白白流掉多少水?计算时学生又发现:按月计算:有31天的,有30天的,有28天的,闰年的二月是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立足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一年流掉4380千克或4392千克,多么惊人啊!再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有60米长的一段铁丝网,如果用铁丝网围一块试验田,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利用学校的围墙做一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60米围四面,在所有围法之中,正方形面积最大,60÷4=15(米),15×15=225(平方米)。在下一问的探究中,学生很容易利用思维的定势,形成负迁移,利用学校围墙做一面,于是60÷3=20(米),20×20=400(平方米),这种解法是错误的。教师细心引导学生再分析探究,发现围成长方形面积更大。长边长30米,短边长15米,面积则为30×15=450平方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比正方形面积大呢?学生发现:当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一半时面积才最大。探究与发现,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动力。学生在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究中,把学、思、疑、问综合起来,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 【发布时间】2018/10/10 19:39:06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