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叶 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前林小学

【摘要】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许多学生情感受到压抑和扭曲,学习主动性受阻,出现厌学现象,甚至弃学现象。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意诠释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情寓教,优化数学教学。

【关键词】 情感陶冶;情感教育;数学教学;
【正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时期,情绪强烈,但不稳定,情感从幼稚走向成熟,细腻、纯真、內蓄,也很敏感、脆弱,易动感情,也重感情,属于情感“危险期”,应加强疏导和教育。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许多学生情感受到压抑和扭曲,学习主动性受阻,出现厌学现象,甚至弃学现象。
  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迅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教育。用心中的净土、宽广的胸怀去滋养学生,真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困生”,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放大其“闪光点”,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做到以情寓教,以情促教,优化数学教学。
  一、以情治教,激发数学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尊重教师,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老师的言行。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收、理解、记忆和运用。让教学充满爱,让学生在爱小学高年级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才能根治学生“厌学”、“逃学”之病,使他们变得“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从而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探求真理,提升灵魂至高尚境界。
  二、情感交融,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教师应注重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围绕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出现的各种情感,教师努力启迪学生积极情感反应,创设情感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师生情感通过交往活动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数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般5、6人一组,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小组长把本组员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然后小组长们再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全班讨论解决。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组内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归纳升华。
  三、情感迁移,达成寓教于乐
  教学中的情感迁移,是教师个体情感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教师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学生起着很大感染作用。情感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来调节学生的学习认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有目的,有意识的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与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教材、教具及教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寓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情感陶冶,提高数学素养
  情感陶冶是教师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元素,使学生怀着愉悦的情绪主动接受,快乐学习。情感陶冶,最能发挥人的智能操作水平,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学习效果最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思维锻炼,巩固文化知识,又能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教育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数学教学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寓情于教。用爱开启每一位学生的心扉,帮助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发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厌学情绪,变“厌学”为“爱学”、“乐学”。重新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火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心,提升科学素养,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才,造福人民和社会。
  • 【发布时间】2018/10/10 19:46:56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