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新思考

 

【作者】 路丙玉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谢桥镇张庄中学

【摘要】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由低效走向优化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论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适应初中生活,珍惜大好时光,增强学习自信,掌握学习技巧,缓解过度压力,从而展望未来,健康茁壮地成长等问题,旨在以此彰显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道德风尚;教学研究;兴趣;效率;思考;探究;
【正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比小学更加活跃,身心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教师要想教育和引导好学生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青春期的初中生受到正确的思想引领,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陶冶,并结合实际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学科的引领作用。下面笔者具体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钻研技巧方法,树立效率质量意识
  授人以渔,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对学习方法技巧研究不够深入,还是沿用老方法进行学习记忆,结果效率不佳,无法达到预期。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钻研各方面的学习技巧和经验,以提高效率为抓手促进学习成绩提升。
  首先,以情感体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教育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各种概念、规律既抽象又难以理解。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没有想方設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本中的重难点只是让学生勾画出来,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背诵,应付各种考试。这样的教学,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电视记录片和教学影视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思想品德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思想品德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灵上真正感悟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大意义。实践证明,情境教育是一根系着理论与现实的纽带。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树立学生自信。初中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习,并且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有的便显得十分有个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嗜好和习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想真正树立学生的自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发挥其特长,并鼓励其扬长避短。比如让学生进行才艺比赛,自己发掘自己的特长,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人生体现,才是对学生们最有用的教材,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要学会学习,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事实上,学生学习也不是仅仅表现在学生阶段。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让学生掌握一种让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之所以说其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就是因为这之间涵盖了自主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的精义所在。
  再者,我们可以创设生动的、有效的生活情境。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想怎么创设就怎么创设的。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领域,探究素养能够提高。
  生活情境来源于我们的现实,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我们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合理的设置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历探究的过程,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善思善问。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一点笔者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我们要留给学生的“问题”,都是预设好了答案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答题,不会质疑。试想:预设了答案的问题是“真问题”吗?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如果一定要找答案,很可能会死在“找答案”的路上。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而不是一味的去概括标准答案。课堂,温度比深度更重要,因为,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素养。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可能让“有知识”的人变成恶人,让“有理想”的人变成魔鬼,让人间变成地狱。所以只有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初心,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积极参与社会、积累文化基础、全面发展的主体。好的教育尊重人性,发展个性;坏的教育控制人性,抑制个性,要让学生有幸福感,就需尊重学生人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幸福中体会课堂的真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学生发展思维素养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一个人的学习素养的核心参数应该还是思维方面的素养。思维素养有着不同的种类,而每一类也都表现在各自的具体思维能力点之上。纵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存在着诸多差别,但是,毕竟这些诸多的思维品质还是都能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加以培养的。就初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不妨在培养他们的思辨力方面作为突破点。当然,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加入一方,双方还要自由选举出各自小组的组长;(2)辩论准备要充分。这主要是课前搜集相关材料以备课堂上交流讨论使用,梳理好发言思路;(3)出台可行的辩论规则;(4)针锋相对进行辩论;(5)辩论结束后,双方从辩论之中得出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科学认识。
  总之,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改进的还有很多,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 【发布时间】2018/11/4 10:58:06
  • 【点击频次】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