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
——追忆杭州 感受浙大
8月17日,我们有幸在高新区教体局教研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又一次来到风景秀丽、人间天堂的杭州,怀着对解决多元课程的建设、幸福学校的打造、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校核心文化的构建等梦想,走进了文化底蕴厚重的浙大。
走进浙大西溪校区,回看校门,“求是育英”的四个大字尽显眼前,大学校园的气质,志怀高远,浩大博深,悠远沉稳、热情奔放;又一次,我陶醉在学习的气氛里,凝听,深思,重回做学生的光景。为期6天的培训,回味杭州了风景,感受了浙大刘力教授、潘和平教授等10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实地参观了2所知名学校,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一、一首校歌,一个启示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为浙大校歌作词,这首名为《大不自多》的校歌蕴含了大学的精神与浙大的使命。对其中第一部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几句尤为喜欢。 对这几句的议释,一为“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万条江河。学问的世界无边无际,抵达天地的尽头。礼制主导世界的差异,音乐使社会和谐共存。明白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又为“大——永不自满,象大海包容江河,学——辽阔无际,广胸怀察天观地。天地间形而上者称道,形而下者为器,人类社会则有制度统摄差异,艺术促进和谐。明白它们是统一的客体,学问才有洞察之力。”仔细品味,无论直译还是新解,其道理清晰可见。校歌给予学生的是引领,是号召;我们步入浙大讲堂,成为浙江大学培训班学员这几句校歌启示了我,学问者,要有求索的精神,虚怀若谷;要有广博的眼界,广采众长;要有
宽广的胸怀,融会贯通;要有辩证的思维,协调统领。
二、一个理念,领航浙大
千年杭州人文积淀,孕育了灿烂的“吴越文化”,创意创新城市品质,百年浙大波澜壮阔,托起了几十万优秀学子,肩负中华复兴伟大使命。浙大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求是创新精神是浙江大学在百年育人过程中继承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创新”内涵而形成的,敢于打破常规,只问真知的科学精神,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辩,从而突破思维瓶颈,充满服务精神。引领着中国教育不断的创新发展,竺可桢校长讲: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来做什么样的人?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当是有学问、做学问之人,若仅局限于对知识的累聚,那必然是不全面的。
但若要全面,浙大校训当是给我们最好的建议:求是,创新!既要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提升,发现并提炼出属于自己那一份学校管理的学问。
三、生态讲堂,感受成长
6天时间,我们分别聆听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力教授的《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领导力》报告,浙派名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潘志平做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报告,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徐和平做的《创推一科多模,让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听取了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做一名从容、智慧的教育者》等10场报告,感受如下:。
(一) 做任何事都需要积累、用心。
10场报告,每一名专家的ppt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成为
专家都是有准备的”,从上学到工作,从当班主任到校长,从第一节课到全国公开课,从校长到局长,从普通教师到全国名师,从工作第一张相片到现在成果,都留下成长的足迹。用心做教育,成就了现在的梦想。
在听取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赵群筠《做一名从容、智慧的教育者》的报告中,体现了赵局长的智慧、从容、用心,当她播放并朗读起父亲89年12月31日给他的亲笔信时,在场的学员哽咽了,我感觉有三层含义,一是父亲对女儿的关心,那是一种父女情,更是父亲对她的一种激励,对她人生的一种规划。二是体现当年赵群筠教授扎根乡村的一种热爱、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着,对自己人生的一次体验。三是体现她对学生对教育情有独钟的一种情怀。此场讲座,赵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现实与古典连缀的例子讲述了高情商领导最重要的两大模式,即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他说一个好领导,做任何事都是在做规划。我们管理一所学校,需从日理琐屑中腾挪出思考的时间,让规划先于行动,用智慧管理团队。我们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还要有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必须要着眼于实际,善于在实践中提炼,在学习中提炼。做个从容、智慧、用心的管理者。
(二) 学校应该是幸福的天堂
在听取潘志平教授的《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报告中,潘教授讲到他做校长的经历,不管在那个学校,他都积极打造“做有亲情的好教育,育真性情的现代公民”,他有一副好心态,讲述了和女儿一起幸福成长的故事、与教师一起工作教研的岁月,都是那么美,特别用心、很温暖,他非常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阳光的心态去做事情,乐观大气,心情平和。他对待同事真诚、热情,做事用心、富于激情。他说:“每天看到生动活泼的学生是我的最爱,时刻为师生家长服务是我最大的心愿”,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幸福的家园。他指出:文化是动态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的的根本的追求就是如何让全体师生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幸福的指数,办学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灵魂。
(三) 构建课程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教育的主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2016年9月,全国教育专家们发布中国学生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从3个维度,6个核心,18个方面进行阐述,各层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对这个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各学校围绕着核心素养构建自己课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何珊云在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中,如何围绕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出示了构建课程的总体目标案例:一是学习一项终身享用的健身技能 二是发展一种健康时尚的闲暇兴趣 三是参与一项合作探究的创作表现 四是体验一种时代要求的国际理解。针对核心文化的理解展示了《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探索,七个具体环节,一是学校课程规划的背景,二是课程理念,三是课程的总体目标,四是课程的结构和门类,五是实施与评价的建议, 六是课程的管理与审议, 七是保障措施,通过课程的建设为载体,真正选择学生喜欢的学科,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好 一切都好”的理念。积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教育之目的。
四、参观名校 提升自我
有幸参观了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和东城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理念先进、课程优化、特色鲜明是杭州的品牌学校。他们的办学共性是人本性管理、学生个性发展课程自主化、学校处处体现情与爱的家园。处处是书、处处有读者,两所学校对书香校园的建设情有独钟。书香是校园的气质,气质是涂抹不来的,需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需是自然而然的行动。在书香浸润的校园里,度过童年时光,从此心灵上有了慰藉、有了依托,从此灵魂中有了智慧的观点,那是中华精神的传承,是人生的理想启蒙。如此,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给学生一个真正读书的地方,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一位读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个真心喜欢读书的人来讲,读书不是负担,也不是责任,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的必需。”我想,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所思考的该是如何让读书成为师生们生活的享受,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负担和责任——这便是对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的思考。
人们喜欢夏天,因为激情和希望;人们喜欢八月,因为炽热和美好。在这最美的人间天堂,在浙大讲堂里,我们透过这几场专题讲座,领略了另一番夏之美——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阳光洒满校园,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我们,正是这美丽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 【发布时间】2018/11/4 10:59:04
- 【点击频次】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