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谈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作者】 1.熊晓爽 2.邹啸峰

【机构】 1.四川省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2.四川省德阳三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围绕升学”的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便成为中小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教师的教育目标也是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如今,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师要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要把这些内容予以正确接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信念和智能结构;可见,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要求。而谈到“教会学生做人”,很多教师普遍认为这似乎只属于德育教育的专利;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亦包含有这一功能,只是广大教师并没有注重罢了。下面笔者在不涉及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的基础上,仅就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摒弃自卑心理,从而自信、自强的功能
  学生的自卑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现实社会中家庭的普遍现象。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说是呵护倍至,宠爱有加,唯一的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这样就使得长期在父母宠爱的温室中成长的幼苗自然经受不了任何的风吹雨打。一旦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遭受到一点点的挫折,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如果是在繁华的都市,父母迫于过快的生活节奏,在孩子上了中学后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辅导,这就更容易导致他们在遭受挫折后,一厥不振,自暴自弃而自卑。如果是在偏远的农村,这一现象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边远山区的孩子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享受方面,他们一直过着“不如他人”的清贫生活;有时居于地域的原因,父母无论再怎样辛苦劳作,都无法改变现状,这便在孩子的心里打下了烙印,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也会产生“我本来就不如他人”的自卑心理。另外,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亲情的残缺,体会不到“家”的温馨,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摒弃这种心理而自、自立、自强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简历,相关人物的成长历程,介绍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处理方法等。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均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第五课: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们在讲解时,就可以突出胡适的生平: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及其成就等一系列他成长的苦难历程;在讲解课文介绍胡适幼年丧父时,可不失时机地联系当今社会上的单亲家庭增多给下一代造成的负面影响,把胡适幼年的家庭生活状况跟现实生活作比较,让学生看到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还有其它文学史上的故事,如“留下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促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以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一批贤才圣人哪一个不是在逆境这所学府里培养出来的?再看看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因被认为是低能儿被迫在小学就退了学;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集聋哑育于一身;贝多芬耳聋却写出了传世不朽的名作;高尔基从未进过学校却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等。和他们所遭遇的挫折与不幸相比,我们同学们那一点点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自己看不起自己,有什么理由自卑呢?
  有关以上这些名人贤士的名篇佳作,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忽视对学生这一情感的激发罢了。
  二、爱国热情的激发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的主要承担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者。学习语文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初中语文课本中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内容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比如从《七根火柴》中体会革命先烈创业的艰辛;在《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欣赏祖先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等。另外,还可在“写字”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书家的生平简历,趣事轶闻,相关碑贴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如:肖何题额书套、钟丝阴盗笔法、王羲之的“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的传世绝作《兰亭序》、智永的铣限笔象、颜真卿悲愤中的绝作《祭侄文稿》、杨凝式的大胆创新,道貌取神的《韭花贴》、苏东坡悬壁观贴、赵孟類荐雪庵写靥、白征明临《千字文》、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这些书法艺苑中的千古美谈,一方面能充实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同时倍感发掘,弘扬祖国书法艺术是青年一代的神圣天职。
  三、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当我们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我们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当我们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沾沾自喜时,我们是否想到,我们在这条路上的步子到底迈出了多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君不见,两河流域创造的灿烂的古文化,如今已是沙荒遍野、满目疮痍;楼兰古城孕育过先进的生产力,现在已是断壁残垣;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现在逐也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 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如今也是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惊叹之余,应该深沉地思索: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伴随工业化、现代化,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很多社会公害,怎样处理这些生产生活垃圾呢?
  以上关于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本理念在现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享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的同时,看到大自然想我们发出的警报而自觉树立环保意识。
  • 【发布时间】2018/11/4 11:11:36
  • 【点击频次】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