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
【正文】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们又陷入了新的思考:难道精彩的课堂就只能如此吗?是不是常态课就不能称之为“精彩”呢?我认为一节课精彩与否,不是看课堂方式的多样化,而是看这节课是否让学生学有所成,也就是说精彩的一节课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而不是“花架子”。
一、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新课程指出,课程是生活的课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的生成过程。不能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这课中,我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在教学开始,我通过按规律摆在黑板上的要奖励给学生的红、黄小花,老师唱歌拍的节奏及男、女小朋友按规律站队唱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律;在教学中,我利用班级环境,首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然后让学生想想除了在班上,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规律?最后,我使用课件补充展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有衣服、斑马、交通岗亭、首饰等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时时有规律,规律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美丽而多彩。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学习的对象,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际问题,再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到可以体验的生活事实中,使学生亲身感悟到生活中处处都可用到所学的知识,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二、借助动手操作来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方式之一。所以,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身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进而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也促使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用所学过的三角形进行绘图,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或者是借助“七巧板”进行摆一摆、拼一拼,这样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角形的特点,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课堂上我们见到的多是走样的、变味的学习方法,把自主误以为是自由,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探究简化为讨论。
如何提高学习效果,许多老师的招式是“看不会讲会,讲不会背会;背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种低效的会、短效的会,可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是负担和厌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如记忆能力有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等形式。马克思的诞辰纪念日有一则经典的记忆口诀:马思克用《资本论》一巴掌一巴掌(1818年),把资本家打得唔唔(5月5日)直哭。教学创意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形象生动并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事例一定便于学生记忆。
能力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能力与学生一生的成长相伴随。可能当初上学时的知识、分数、荣誉都成为过往云烟,随风逝去,但能力却表现为一种素养、内化成一种品质,相伴终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跟进学习、跟进培训、跟进研究、跟进反思”的四跟策略,才能取得实效与长效。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四项基础,即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基础;进入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离不开的是能力保障。能力需要激励,激励出自创意,创意体现方法,方法保障能力。
通过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理解相比较,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习,这种方法叫交往学习。由阅读教材的文本理解到上课听讲的比较理解,再到课后反思的感悟理解,这叫深度理解。现代学习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基本方法。实践中我们需要跟进学习、跟进提高。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的效率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激情的有效措施。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也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这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老师再加适当的评价,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我们能面对课程改革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勤于钻研、不断探索,把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吃透,就能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教的实效、学生学的有效、课堂才能创造高效。
一、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新课程指出,课程是生活的课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的生成过程。不能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这课中,我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在教学开始,我通过按规律摆在黑板上的要奖励给学生的红、黄小花,老师唱歌拍的节奏及男、女小朋友按规律站队唱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律;在教学中,我利用班级环境,首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然后让学生想想除了在班上,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规律?最后,我使用课件补充展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有衣服、斑马、交通岗亭、首饰等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时时有规律,规律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美丽而多彩。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学习的对象,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际问题,再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到可以体验的生活事实中,使学生亲身感悟到生活中处处都可用到所学的知识,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二、借助动手操作来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方式之一。所以,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身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进而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也促使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用所学过的三角形进行绘图,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或者是借助“七巧板”进行摆一摆、拼一拼,这样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角形的特点,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课堂上我们见到的多是走样的、变味的学习方法,把自主误以为是自由,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探究简化为讨论。
如何提高学习效果,许多老师的招式是“看不会讲会,讲不会背会;背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种低效的会、短效的会,可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是负担和厌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如记忆能力有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等形式。马克思的诞辰纪念日有一则经典的记忆口诀:马思克用《资本论》一巴掌一巴掌(1818年),把资本家打得唔唔(5月5日)直哭。教学创意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形象生动并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事例一定便于学生记忆。
能力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能力与学生一生的成长相伴随。可能当初上学时的知识、分数、荣誉都成为过往云烟,随风逝去,但能力却表现为一种素养、内化成一种品质,相伴终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跟进学习、跟进培训、跟进研究、跟进反思”的四跟策略,才能取得实效与长效。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四项基础,即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基础;进入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离不开的是能力保障。能力需要激励,激励出自创意,创意体现方法,方法保障能力。
通过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理解相比较,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习,这种方法叫交往学习。由阅读教材的文本理解到上课听讲的比较理解,再到课后反思的感悟理解,这叫深度理解。现代学习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基本方法。实践中我们需要跟进学习、跟进提高。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的效率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激情的有效措施。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也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这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老师再加适当的评价,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我们能面对课程改革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勤于钻研、不断探索,把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吃透,就能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教的实效、学生学的有效、课堂才能创造高效。
- 【发布时间】2018/11/4 11:15:22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