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深入研读教材 演绎数学精彩

 

【作者】 王家强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载体,是教材编写专家、名师千锤百炼的资源。掌握教材的内容,熟悉各年级教材的体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不能盲目追求教学形式上的丰富、光鲜,只有沉下身子,耐下性子,正确、全面、深入理解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灵活设计学习活动,课堂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演绎数学的精彩。
  一、纵观全局,通读体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研读教材,就必须熟悉教材体系,摸透各个单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找到新旧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点,才能走近学生实际,驾轻就熟,充分驾驭教材。
  例如,笔者教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一课后,继续追问,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可以看成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吗?进而课件演示,把正方形变成一条线段,变成了一条线段上只栽一端的植树问题,使学生体会本质,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也是棵数等于间隔数。正是笔者熟读了教材,摸清了知识体系,前后联系,沟通了一条线段上只栽一端的植树问题,才能切中要害,突破难点。
  二、换位思考,读懂基础。新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要静下心来,蹲下身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出发,换位思考,用儿童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发展。
  例如,某教师教学“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30°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多少度?”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指着图告诉孩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内错角”的知识是个抽象的知识,貌似一句话,实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在处理这个知识的时候,大胆鼓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有的学生将北京的纵坐标向下延伸,上海的横坐标向左延伸,这样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内,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直角等于90°”顺利解决,也有学生经过实际测量也可以得出结果,这才是学生独立探索的智慧结晶。
  三、化静为动,活用情境。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数学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的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丰富的思维过程、精彩动人的故事等数学文化和背景,却是精彩纷呈的。教学时教师要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化静为动,发挥实物演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主动构建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通过玩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在墙上,是一条线段;手电筒的光照向天空,是一条射线;两个手电筒对在一起,两端无限延长,是一条直线。巧妙引出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手电筒的光线”一条主线贯穿到底,巧妙地突破了学习重点,如何从端点、延伸方向区分三种线。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四、取精去糟,用实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教者就有必要针对班级实际,整合资源,重组教材,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来组织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笔者教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一课,删去了教材计算围棋盘的最外层的棋子的情境,而选用了学生更加熟悉的在操场边栽树的情境,把数据变小,有机渗透“化繁为简”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画图的方法来发现规律,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五、看清本质,感悟思想。数学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些思想方法都是渗透在细节之处。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产生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平日可能的易错点,抓住概念核心“末尾”“小数”两个关键,利用小数数位顺序表,把6的末尾添1个0,变成60,再添1个0变成600,引导学生发现6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明白“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又出示“4.5、4.50、4.500”,学生恍然大悟,三个数4都表示4个一,5都表示5个十分之一,后面的0表示0,所以大小相等。继续给出“4.5、4.05、40.5”三个小数,学生发现4.05与4.5比,5由原来的十分位移动到了百分位,所以数变小了,同理可得40.5比4.5大。通过正面强化、反面学习,抓住了概念核心词语,学生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了知识本质,拓展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最终达到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教学中要尽可能“实”用教材,“活”用教材,“巧”用教材,将教材转化为便教易学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发布时间】2018/11/4 11:15:38
  • 【点击频次】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