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众多现象: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苦抓,家长苦陪。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有教师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换汤不换药,最多“穿新鞋”,“走老路”。一直以来,课堂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中人,因课堂低效导致很多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在新课标催生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课题,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在试着艰难地探索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但也不乏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模糊甚至肤浅的。
一、 高效课堂认识的四个误区
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
前些年,语文公开课一味追求课堂“行云流水”,这种“行云流水”其实是“伪课堂”,因为它很有可能是预演过的。这种课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却被边缘化,或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种“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思维含量不足,学生课堂前后“落差”不大……
二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知识呈现)的课堂。
在一节语文课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学科知识容量一定要大;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三维目标”不辨轻重,并驾齐驱……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无所获。
三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
“立竿见影”的课堂可能是“投机取巧”的课堂。它往往走了知识获取的捷径,知识没有真正内化,能力没有真正形成,习惯没有真正养成,学科素养没有真正提高。
四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高效课堂”可能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可能是预设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可能是对教学目标的适度疏离;
可能是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留下的遗憾;可能是下课铃声响后留下的一个问号……
二、怎样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新”,主要是它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有效”转变为“高效”,仅一字之差,但教师要做的,就有很多了,而且任重道远。我们在课堂讲效率,那就是怎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低效”到“有效”进而到“高效”的突破,变远道为近路。
1. 课前“备”—高效之根
《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落实备课的各个细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关于如何备课,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读读课文。我认为备课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等;第二是备教材备《课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的三维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新《标准》,不但要了解新《标准》对自己所教学段的要求,还要清楚新《标准》对整个小学的目标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目标定位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目标太高,学生跳起来够不着,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目标太低,学生不用伸手就可以拿到,自然不会有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第三是备教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那教师备课时到底要做些什么呢?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之前,我除了对作者梁晓声进行深入地了解外,还读了他所著的《母亲》,(因为《慈母情深》节选自《母亲》),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等。头脑中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后,我开始备读。于永正老师说过:要上好一节课,首要的条件是先把课文背下来,读书也好,上课也罢,要想打动别人,首先打动自己,为了读好课文,我通过录音反复听自己的朗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法那法,没读课文就无“法”,方法自在读中出,读着读着有些教学方法已初见端倪,合上书,将教学流程、方法进行整理。我备课一般不先看教参教案,自己备完之后再翻开教参教案看,看看自己对目标的把握和文章的解读不足在哪,吸取书中精华弃其自己糟粕。长此下去,必会提高备课技巧。教师只有认真仔细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节课,打造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2. 课中“引”—高效之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不但应该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课堂应注重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完全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
当然,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本学期来,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等不同,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搭配原则以六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个个有“官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比:我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①预习先行,提出问题;②分配任务、独立学习;③解决问题,合作探究;④个体展示,师生互动;⑤达标测评,全面掌握。
3. 课后“习”—高效之本
我执教以来,一直遵循着我个人制定的原则,能在课上解决的问题不得留在课下,学校能解决的问题不留回家增加孩子及家长的负担。我努力向“零作业”靠拢,这个“零作业”是指写的作业,读书还是必要的,无论是语文书还是课外书。
一是复习。因为人是会遗忘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表现为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那课堂上学过的内容,我们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去复习,才使其不易忘记呢,通常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早读或午读的时间复习前两天所学知识,或读或背或写。因为在刚刚学习之后的两天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刚学过的知识,在之后的一两天必须复习,之后可以隔三五天再复习,这时就可以很熟悉了。然后可以一星期到半个月再去复习,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忘得很慢了。这样重复几次以后肯定记牢了。当然,有时我也根据学生及家长的需要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能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
二是预习。学生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进行,这样印象较深。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我对每篇课文都设计了不同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大致内容包括:①读:把新课文通读几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想:边读边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用笔勾划出来。不懂的问题认真想一想;实在弄不明白记下来;③做:在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字词可以动手查一查并写下来;对课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通过努力还不会做的标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只有通过课前的有效预习,学生听课才能做到专注,课堂效率才能高效。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高效组织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进而成就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名师课堂经典细节》 .江苏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全集》 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一、 高效课堂认识的四个误区
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
前些年,语文公开课一味追求课堂“行云流水”,这种“行云流水”其实是“伪课堂”,因为它很有可能是预演过的。这种课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却被边缘化,或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种“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思维含量不足,学生课堂前后“落差”不大……
二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知识呈现)的课堂。
在一节语文课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学科知识容量一定要大;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三维目标”不辨轻重,并驾齐驱……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无所获。
三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
“立竿见影”的课堂可能是“投机取巧”的课堂。它往往走了知识获取的捷径,知识没有真正内化,能力没有真正形成,习惯没有真正养成,学科素养没有真正提高。
四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高效课堂”可能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可能是预设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可能是对教学目标的适度疏离;
可能是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留下的遗憾;可能是下课铃声响后留下的一个问号……
二、怎样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新”,主要是它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有效”转变为“高效”,仅一字之差,但教师要做的,就有很多了,而且任重道远。我们在课堂讲效率,那就是怎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低效”到“有效”进而到“高效”的突破,变远道为近路。
1. 课前“备”—高效之根
《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落实备课的各个细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关于如何备课,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读读课文。我认为备课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等;第二是备教材备《课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的三维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新《标准》,不但要了解新《标准》对自己所教学段的要求,还要清楚新《标准》对整个小学的目标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目标定位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目标太高,学生跳起来够不着,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目标太低,学生不用伸手就可以拿到,自然不会有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第三是备教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那教师备课时到底要做些什么呢?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之前,我除了对作者梁晓声进行深入地了解外,还读了他所著的《母亲》,(因为《慈母情深》节选自《母亲》),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等。头脑中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后,我开始备读。于永正老师说过:要上好一节课,首要的条件是先把课文背下来,读书也好,上课也罢,要想打动别人,首先打动自己,为了读好课文,我通过录音反复听自己的朗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法那法,没读课文就无“法”,方法自在读中出,读着读着有些教学方法已初见端倪,合上书,将教学流程、方法进行整理。我备课一般不先看教参教案,自己备完之后再翻开教参教案看,看看自己对目标的把握和文章的解读不足在哪,吸取书中精华弃其自己糟粕。长此下去,必会提高备课技巧。教师只有认真仔细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节课,打造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2. 课中“引”—高效之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不但应该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课堂应注重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完全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
当然,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本学期来,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等不同,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搭配原则以六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个个有“官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比:我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①预习先行,提出问题;②分配任务、独立学习;③解决问题,合作探究;④个体展示,师生互动;⑤达标测评,全面掌握。
3. 课后“习”—高效之本
我执教以来,一直遵循着我个人制定的原则,能在课上解决的问题不得留在课下,学校能解决的问题不留回家增加孩子及家长的负担。我努力向“零作业”靠拢,这个“零作业”是指写的作业,读书还是必要的,无论是语文书还是课外书。
一是复习。因为人是会遗忘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表现为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那课堂上学过的内容,我们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去复习,才使其不易忘记呢,通常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早读或午读的时间复习前两天所学知识,或读或背或写。因为在刚刚学习之后的两天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刚学过的知识,在之后的一两天必须复习,之后可以隔三五天再复习,这时就可以很熟悉了。然后可以一星期到半个月再去复习,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忘得很慢了。这样重复几次以后肯定记牢了。当然,有时我也根据学生及家长的需要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能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
二是预习。学生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进行,这样印象较深。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我对每篇课文都设计了不同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大致内容包括:①读:把新课文通读几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想:边读边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用笔勾划出来。不懂的问题认真想一想;实在弄不明白记下来;③做:在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字词可以动手查一查并写下来;对课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通过努力还不会做的标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只有通过课前的有效预习,学生听课才能做到专注,课堂效率才能高效。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高效组织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进而成就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名师课堂经典细节》 .江苏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全集》 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11/4 11:16:56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