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徐春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王场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现教学互动,较为理想的学习形式,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它明显地表现出二个特点。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2.实践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不要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无需教师指点。大多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有的因为知识准备不足和方法欠缺,有的因为选题过大……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要“学习如何做”而不是独立开展研究,因而必要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假如教师由以往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那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将是低效而盲目的,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专业知识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没问题。而指导方法方面就不一定每个教师都能过关了。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从书本上借鉴学习方法,从实践中摸索学习方法。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示范法、提供资料法、指导范围法、提供系列参考题或表格法、以往同类方法回顾法等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若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高,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有些教师在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指导不够,对课题涉及相关知识不熟悉、缺乏探究学习方面的经验。甚至有些教师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这就影响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削弱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探究
  探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发现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研究课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经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经过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因此,在每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其方法。探究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根据本单元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原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那些主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学生的发现问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的有疑必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如我在教学第十册《彩色的翅膀》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由小组同学帮助解决,如“战士们来到岛上多长时间了?”“昆虫和蔬菜瓜果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很快地解决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再读文,由小组共同提出解决不了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探讨,如“课文为什么以“彩色的翅膀”为题?小高说的最后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小高、昆虫、蔬菜瓜果、海岛之间有什么联系?”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从文中获取答案。这样,学生们从读中提出问题,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了问题。这里个人独立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集体研究可以发挥大家的智慧,实现知识互补互动的信息处理网,有利于探究的问题得到解决。
  四、形成学生态度情感及价值观
  课堂教学的落实,应该把知识和情感相结合,教师是驾驭知识的舵手,也应该是情感的弄潮儿。课堂情感包括两方面,一是牵制学生的听课情感;二是澄清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情感。这两种情感都是在老师的教学感染下显现的。所以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授课艺术。提倡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构建,教师用平和,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去引导激励学生,或者以生动的表演艺术感染学生。总之,生动的课堂会让学生的情感流溢,带动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尝试品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产生悲喜之情。
  在调动情感因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循循善诱,适时加温,抑或让学生在讨论思索中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我在讲授《师生情》一课时,我不是向学生介绍王老师如何敬业、爱学生。而是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王老师为什么会住在医院?②三个女学生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③她们为什么告诉老师班里一切都好?④她们为什么争着屋里看?通过小组互助讨论学习,师生共议,游戏表演,置身感悟。一位和蔼可亲、敬业工作、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老师便显现出来了。学生就自然产生了对老师的无限尊敬之情。
  • 【发布时间】2018/11/4 11:26:37
  • 【点击频次】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