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修辞的种子

 

【作者】 倪鹂敏

【机构】 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彩色的印刷,硕大的正楷字,充满童真的插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再细细阅读,遴选的文章多是浅显易懂的,文中修辞手法灵活多变,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笔者就以第一册为例,谈谈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之分。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东方明珠》
  这里把东方明珠比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突出了塔的高大。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人有两个宝》”,这里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先出现喻体再出示本体,突出强调了双手和大脑对人的重要作用。再如:“一只鸟,一个兵。/一群鸟,一个营。/鸟儿千千万,一支护林军。/哪里有害虫,飞去捉干净。——《护林军》”;“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树间飞来飞去”;“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这些诗歌和句子都用了暗喻的修辞,化平淡为生动,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3.博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丙、丁……”,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体现了语言运用的丰富性。例如:“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冰花》”,这里以“冰花”为本体,以“树叶”、“小草”、“牡丹”为喻体,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的各种形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相关联想。
  二、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如:“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秋姑娘的信》”,这里把秋天当作了一个小姑娘,还会有人的动作——摘枫叶、写信。对于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孩子们是很熟悉和喜欢的,因为绝大部分童话故事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情达意的。课本中的《我叫神舟号》、《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等课文就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构思全文的,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情感,孩子们读来备感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比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看菊花》”,这里就用了成分排比的形式,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的各种色彩和生长在一起的盛况。另外还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从现代修辞手法来看,可归为排比,实质上它作为一首乐府民歌,用了古代的“铺陈”手法。
  四、修辞的兼用
  一个句子,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是又一种辞格。例如:“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家》”这首诗就兼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古代的比兴手法,丰富多样。再如“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大海睡了》”这首诗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开头还采用了《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
  五、感受修辞魅力
  古诗文中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这样极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值得欣赏、品味。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在诵读的时候教师稍做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这些写作手法的妙处。
  对于孩子们来说,只要感受使用修辞手法的语言魅力,作为老师,要着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怀,但不必现在就跟低年级的孩子讲这些深奥的修辞知识。练习时主要以仿句的形式出现,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会运用语言,学会创新。请相信: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修辞的种子,将来必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 【发布时间】2018/12/4 19:49:01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