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对于本学科而言,探索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基础,旨在探讨中学生物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运用,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迁移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知识迁移类型做了归纳,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出若干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目前,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在教学工作中,面对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面对“似曾相识”的试题情境,教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其有轻车熟路之感?在提倡有效、高效课堂教学的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认知构建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生物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所学生物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实验的基本过程等。在实践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一些复杂问题时,往往是打擦边球,不够细致全面,有时甚至答非所问,其实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储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太乱太杂,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影响知识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在情景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通过知识迁移教学,为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搭建桥梁,促进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指导其创新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迁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作为教师以迁移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然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相关的能力目标,而这些能力目标绝不能是含糊其辞的泛泛而谈,而却忽视了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实现这些能力目标。所以在我只具备尚浅的教学经验之余,在备课过程中,总会绞尽脑汁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抓住一个关键点——早先习得的概念与技能或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有益于理解新的学习材料。抓住这点我们的设计就简单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兴趣的引导下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意识到迁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主动迁移的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 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奠定知识迁移的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水平将会影响迁移的效果。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学生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和技能。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储备,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奠定知识迁移的基础。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师生交流的基本语言,知识迁移的基础。因此可以采用:①再现生物科学史;②设计探究实验;③巧喻妙比;④整合信息技术;⑤纠正前科学概念等教学策略加深核心概念的教学。当学习者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便发生了;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做出辨别,并做出不适合迁移情境的反应时,负迁移便发生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努力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二是减少负迁移的干扰。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染色体组”这一概念,可将其比喻成每位学生手中的一整套教科书,人手一套,涵养相同的完整的(高考)信息,多一本没用,少一本不行,如此,使概念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可顺利迁移到后面的“多倍体”的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效。反之,学生在掌握了多倍体概念的基础上,又会加深对“染色体组”的理解。可见,概念教学可促进知识的迁移,而广泛的迁移又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当然,教师教学所突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必须是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并且存在形成性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形式地接受概念和原理,迁移就会遇到障碍,运用知识就不自如了。
2、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引导迁移
根据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让学生迅速准确的找到与之对应的新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点,再通过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在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和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比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通过强化其概念和过程的教学,可以顺利迁移到其后的“孟德 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教学,并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完成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教学之后,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减数分裂” 的理解。例如:酶和激素,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内涵上,酶具有催化作用,而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外延上,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的一类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而激素则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脂质、氨基酸衍生物等种类多样的有机物。通过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分析所学的知识的本质差别和可联系之处,完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促进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学会举一反三。
3、情景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知识的应用情景越相似,就越有助于知识迁移。为此,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或模拟实验,或类比等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形象的展示生命活动或现象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创设相似学习情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迁移。例如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选取得当的实验演示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活跃的气氛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 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在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所学过的知识重 新组织、加工,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活化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 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根据知识体系随时调出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知识的迁移就比较顺利。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体系越完善,思维的依据就越充分,思维的过程就越容易进行。如流程图法 通过自编流程不但能把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还能使图文充分结合,文图活用,训练学生看图释文、读图解题的能力。如必修3课本中《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人体调节血糖的负反馈机制,笔者自编的流程图如下
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杜文慧,王泽荣.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探讨[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费兹科,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张万明.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12.
[5]史刚荣.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探讨[J].生物学教学,2001.
关键词:生物教学;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目前,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在教学工作中,面对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面对“似曾相识”的试题情境,教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其有轻车熟路之感?在提倡有效、高效课堂教学的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认知构建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生物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所学生物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实验的基本过程等。在实践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一些复杂问题时,往往是打擦边球,不够细致全面,有时甚至答非所问,其实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储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太乱太杂,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影响知识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在情景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通过知识迁移教学,为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搭建桥梁,促进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指导其创新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迁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作为教师以迁移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然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相关的能力目标,而这些能力目标绝不能是含糊其辞的泛泛而谈,而却忽视了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实现这些能力目标。所以在我只具备尚浅的教学经验之余,在备课过程中,总会绞尽脑汁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抓住一个关键点——早先习得的概念与技能或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有益于理解新的学习材料。抓住这点我们的设计就简单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兴趣的引导下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意识到迁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主动迁移的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 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奠定知识迁移的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水平将会影响迁移的效果。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学生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和技能。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储备,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奠定知识迁移的基础。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师生交流的基本语言,知识迁移的基础。因此可以采用:①再现生物科学史;②设计探究实验;③巧喻妙比;④整合信息技术;⑤纠正前科学概念等教学策略加深核心概念的教学。当学习者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便发生了;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做出辨别,并做出不适合迁移情境的反应时,负迁移便发生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努力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二是减少负迁移的干扰。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染色体组”这一概念,可将其比喻成每位学生手中的一整套教科书,人手一套,涵养相同的完整的(高考)信息,多一本没用,少一本不行,如此,使概念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可顺利迁移到后面的“多倍体”的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效。反之,学生在掌握了多倍体概念的基础上,又会加深对“染色体组”的理解。可见,概念教学可促进知识的迁移,而广泛的迁移又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当然,教师教学所突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必须是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并且存在形成性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形式地接受概念和原理,迁移就会遇到障碍,运用知识就不自如了。
2、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引导迁移
根据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让学生迅速准确的找到与之对应的新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点,再通过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在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和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比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通过强化其概念和过程的教学,可以顺利迁移到其后的“孟德 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教学,并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完成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教学之后,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减数分裂” 的理解。例如:酶和激素,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内涵上,酶具有催化作用,而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外延上,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的一类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而激素则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脂质、氨基酸衍生物等种类多样的有机物。通过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分析所学的知识的本质差别和可联系之处,完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促进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学会举一反三。
3、情景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知识的应用情景越相似,就越有助于知识迁移。为此,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或模拟实验,或类比等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形象的展示生命活动或现象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创设相似学习情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迁移。例如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选取得当的实验演示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活跃的气氛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 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在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所学过的知识重 新组织、加工,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活化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 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根据知识体系随时调出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知识的迁移就比较顺利。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体系越完善,思维的依据就越充分,思维的过程就越容易进行。如流程图法 通过自编流程不但能把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还能使图文充分结合,文图活用,训练学生看图释文、读图解题的能力。如必修3课本中《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人体调节血糖的负反馈机制,笔者自编的流程图如下
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杜文慧,王泽荣.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探讨[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费兹科,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张万明.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12.
[5]史刚荣.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探讨[J].生物学教学,2001.
- 【发布时间】2018/12/4 19:52:13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