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是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继承和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内容最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的单纯训练,一切围绕升学成绩进行教学。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方法
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母语课堂教学的魅力,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升,构建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积极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中学语文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构建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育人观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法官,学生则是接收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形成模式化教学,把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造成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无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缺乏审美体验,很难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语文而且能够学好语文,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有所感悟。同时让学生掌握“骚扰、擎天憾地”等词语。另外,教材还选择了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供学生阅读欣赏,还选择了刘再复的《奔驰的生命》的片断,三篇文章相互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知识与智慧和谐生长的语文课堂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获得简单的字词识记,而是为了变得更加智慧与聪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知识与智慧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如用作文题《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增强语文应用能力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叶圣陶曾说,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上点往往受到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不成文章,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摒弃功利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翔.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2016,05:22.
[2]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81-187.
[3]常璐.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153-15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方法
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母语课堂教学的魅力,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升,构建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积极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中学语文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构建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育人观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法官,学生则是接收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形成模式化教学,把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造成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无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缺乏审美体验,很难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语文而且能够学好语文,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有所感悟。同时让学生掌握“骚扰、擎天憾地”等词语。另外,教材还选择了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供学生阅读欣赏,还选择了刘再复的《奔驰的生命》的片断,三篇文章相互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知识与智慧和谐生长的语文课堂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获得简单的字词识记,而是为了变得更加智慧与聪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知识与智慧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如用作文题《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增强语文应用能力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叶圣陶曾说,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上点往往受到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不成文章,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摒弃功利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翔.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2016,05:22.
[2]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81-187.
[3]常璐.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153-156.
- 【发布时间】2018/12/4 19:54:43
- 【点击频次】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