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关键词】 ;
【正文】 教学有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适度,不要太少有人不要多,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针对七年级新生在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上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摸索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互动、设置不同评价体系第形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一、教师提问要适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 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要做到课堂交流中的适度,一是要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二是要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初中数学最好是精讲多练。有经验的教师深知其中甘苦,有所舍,才能有所获。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教学要求,割舍次要的,讲清主要的,把课上得朴实一些,精练一点,尽量让学生在 课堂上多想一想,多议一议。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种好心好意把课上得满满的做法,令人不禁想起柳宗元在《种树郭 驼传》中的几句话:“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其结果叫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我们当教师的不可不慎思之。
一、教师提问要适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 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要做到课堂交流中的适度,一是要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二是要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初中数学最好是精讲多练。有经验的教师深知其中甘苦,有所舍,才能有所获。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教学要求,割舍次要的,讲清主要的,把课上得朴实一些,精练一点,尽量让学生在 课堂上多想一想,多议一议。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种好心好意把课上得满满的做法,令人不禁想起柳宗元在《种树郭 驼传》中的几句话:“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其结果叫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我们当教师的不可不慎思之。
- 【发布时间】2018/12/4 20:09:20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