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实现 中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小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身心及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实现初一新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学习信心的指导和培养;既要提高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强化薄弱环节的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信心
每年初一新生中,都会出现一些在小学时数学学习成绩很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学生层面,主要是因为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变化引起的。如何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初一数学教学的实际,对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初一新生数学学习的衔接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关于初一学生较小学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知识难易度与命题方向的原因。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具体、直接,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括能力相对较弱,进入中学后,数学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扩展,呈螺旋式上升,变化十分明显。以鲁教版五四学制为例,小学数学的内容在小学五年囊括了六三学制将近小学六年的课程,五四制的小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学的课程相对难度性更大,内容更多。因为年龄特点,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学习中存在问题,如圆柱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中,有的学生理解不了公式的由来;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导致在解决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中不知所措;还有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不少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小学数学的难度在学习中学生已出现较大的差距,不过因考试命题注重考察知识点全面,难度较低,个别题型经过老师反复训练,一般的学生也能掌握,所以导致学习成绩差距不大,得优秀的学生仍能占大多数。
初中数学一方面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初一一开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正负数相加、相减计算与学生以往的计算经验出现不一致,不少学生理不清头绪,在这出现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挫败感。到后来学习合并同类项的计算中,学生在这一部分的问题会再次显现,再次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到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没理解好的路程、体积、利息、利润类应用题又接踵而来,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另一方面加上初中数学考试命题易出现拔高题,导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局面。所以初中数学学习在初一时两极分化就急剧开始,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好,学得还轻松,差的学生举步维艰,慢慢出现怕学与厌学。
2、学习方法上的原因
学生出现成绩反差的原因还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在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创造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更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深刻性、方法的灵活性。然而,刚进入初一的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习方法,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弄不清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
3、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学生的适应性不同,适应新环境的时间长短不同。教材处理上,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有的同学在心理上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学习之中,这些原因都严重影响了初一新生的数学的学习质量。
二、帮助初一学生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许多初一老师根本没有看过已改编的小学数学的教材,不知道学生在小学学过哪些内容,学到如何程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对高年级要涉及的知识逐步渗透,在小学学生已接触过正负数的概念,也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各种统计图都不同程度的学习过,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作为老师不能把学生已有的基础当成白纸,应该用小学时学生理解的方式再进一步学习会事半功倍。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分析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再进一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从小学学习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进一步延伸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等式仍成立”,这样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小学基础,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数学模型加以完善,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较容易的学习好新知识。其他的初一数学学习内容多数都在小学接触过,老师对学生基础的较好把握将会更好有的放矢分配教学时间,重点突出地完成好教学目标。
2、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已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有的学生基本运算还不熟练,有的几何直观较差,有的应用题还没入门。作为教师在接手一级新生时,可以通过几种不同测验来把握班级学生的基础,对于特别差的学生要及早发现,记录部分内容有问题的学生。还有外地转入的学生的小学没有学习的内容也要心中有数。为下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帮助做好预案。
3、时常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中小数数学学习的衔接中多数学生会存在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为此时常要设计专门的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计算能力差主要是因为小学的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本身就难,再加上正负号则更是难上加难。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可以放在课堂上,每节课进行2分钟口算,训练学生的视算能力。分散训练是对于运算能力特差的学生设计的,每天家庭作业有5分钟口算,由家长监督进行,定期总结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大约坚持两个月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会大大提高。
(2)应用题差的问题也可以采取针对性训练,对于应用题从读题到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具体的要求,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写出公式,对号入座,写出解设,列出方程,结合要求进行不同类应用题的训练,多数学生能较好掌握应用题的解法。
4、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与小学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抽象概念相对较多,初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都给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要力求与小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类比,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问题要精设巧问,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质疑释疑的机会;要严格控制深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弱,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孩子往往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为了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作为初中数学老师,要在起始阶段,要对学生有明确、具体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给学生开列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与小结。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写、边听边提问,教给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先复习后作业,遇到问题先思考,不会记着问老师,老师讲过要整理,定期进行小总结。这些要求要在课堂上多训练,直到训练成习惯才行。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度过衔接阶段。
6、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
不少学生因为在小学数学学习差,对数学学习出现了胆怯,甚至是厌恶,这种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进一步对落后生进行甄别分类,看看是的哪类的落后生,一类是智力差,学习习惯也差的学生;一类是智力不差,学习习惯差,基础也差的学生;一类是智力差,表面认真的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第一类的学生不能要求他与其他同学同步,可以降低对他的要求,只能做课后最基本的题即给予奖励;对于第二类的学生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对家长的鼓励与指导,帮助孩子全方位改变,从书写习惯抓起,认真书写在数学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再逐渐要求作业数量,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信。第三类学生,表面认真实际是内心最懒惰的人,只是在机械写,根本没有用脑,这种学生的改变一般是不容易的,需要老师多进行个别指导,不让他轻易蒙混过去,慢慢也会有进步,有了进步也会促进他的学习信心。对于差生要求老师要有极大地耐心,不要怕没有效果,只要能想法提升起他们的学习信心,个别学生很有可能从小学的落后生转变成优等生,差生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与恰当的表彰,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尊重与快乐,让学生收获学习上成功的喜悦。这样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待数学学习人人会有发自内心的欢喜,遇到数学难题会产生勇往直前探索的勇气。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学习信心的指导和培养;既要提高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强化薄弱环节的教学。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初一新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钟敏健 广州市中小学教学衔接会资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信心
每年初一新生中,都会出现一些在小学时数学学习成绩很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学生层面,主要是因为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变化引起的。如何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初一数学教学的实际,对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初一新生数学学习的衔接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关于初一学生较小学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知识难易度与命题方向的原因。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具体、直接,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括能力相对较弱,进入中学后,数学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扩展,呈螺旋式上升,变化十分明显。以鲁教版五四学制为例,小学数学的内容在小学五年囊括了六三学制将近小学六年的课程,五四制的小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学的课程相对难度性更大,内容更多。因为年龄特点,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学习中存在问题,如圆柱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中,有的学生理解不了公式的由来;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导致在解决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中不知所措;还有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不少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小学数学的难度在学习中学生已出现较大的差距,不过因考试命题注重考察知识点全面,难度较低,个别题型经过老师反复训练,一般的学生也能掌握,所以导致学习成绩差距不大,得优秀的学生仍能占大多数。
初中数学一方面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初一一开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正负数相加、相减计算与学生以往的计算经验出现不一致,不少学生理不清头绪,在这出现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挫败感。到后来学习合并同类项的计算中,学生在这一部分的问题会再次显现,再次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到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没理解好的路程、体积、利息、利润类应用题又接踵而来,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另一方面加上初中数学考试命题易出现拔高题,导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局面。所以初中数学学习在初一时两极分化就急剧开始,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好,学得还轻松,差的学生举步维艰,慢慢出现怕学与厌学。
2、学习方法上的原因
学生出现成绩反差的原因还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在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创造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更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深刻性、方法的灵活性。然而,刚进入初一的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习方法,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弄不清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
3、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学生的适应性不同,适应新环境的时间长短不同。教材处理上,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有的同学在心理上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学习之中,这些原因都严重影响了初一新生的数学的学习质量。
二、帮助初一学生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许多初一老师根本没有看过已改编的小学数学的教材,不知道学生在小学学过哪些内容,学到如何程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对高年级要涉及的知识逐步渗透,在小学学生已接触过正负数的概念,也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各种统计图都不同程度的学习过,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作为老师不能把学生已有的基础当成白纸,应该用小学时学生理解的方式再进一步学习会事半功倍。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分析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再进一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从小学学习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进一步延伸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等式仍成立”,这样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小学基础,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数学模型加以完善,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较容易的学习好新知识。其他的初一数学学习内容多数都在小学接触过,老师对学生基础的较好把握将会更好有的放矢分配教学时间,重点突出地完成好教学目标。
2、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已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有的学生基本运算还不熟练,有的几何直观较差,有的应用题还没入门。作为教师在接手一级新生时,可以通过几种不同测验来把握班级学生的基础,对于特别差的学生要及早发现,记录部分内容有问题的学生。还有外地转入的学生的小学没有学习的内容也要心中有数。为下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帮助做好预案。
3、时常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中小数数学学习的衔接中多数学生会存在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为此时常要设计专门的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计算能力差主要是因为小学的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本身就难,再加上正负号则更是难上加难。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可以放在课堂上,每节课进行2分钟口算,训练学生的视算能力。分散训练是对于运算能力特差的学生设计的,每天家庭作业有5分钟口算,由家长监督进行,定期总结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大约坚持两个月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会大大提高。
(2)应用题差的问题也可以采取针对性训练,对于应用题从读题到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具体的要求,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写出公式,对号入座,写出解设,列出方程,结合要求进行不同类应用题的训练,多数学生能较好掌握应用题的解法。
4、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与小学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抽象概念相对较多,初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都给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要力求与小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类比,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问题要精设巧问,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质疑释疑的机会;要严格控制深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弱,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孩子往往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为了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作为初中数学老师,要在起始阶段,要对学生有明确、具体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给学生开列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与小结。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写、边听边提问,教给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先复习后作业,遇到问题先思考,不会记着问老师,老师讲过要整理,定期进行小总结。这些要求要在课堂上多训练,直到训练成习惯才行。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度过衔接阶段。
6、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
不少学生因为在小学数学学习差,对数学学习出现了胆怯,甚至是厌恶,这种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进一步对落后生进行甄别分类,看看是的哪类的落后生,一类是智力差,学习习惯也差的学生;一类是智力不差,学习习惯差,基础也差的学生;一类是智力差,表面认真的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第一类的学生不能要求他与其他同学同步,可以降低对他的要求,只能做课后最基本的题即给予奖励;对于第二类的学生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对家长的鼓励与指导,帮助孩子全方位改变,从书写习惯抓起,认真书写在数学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再逐渐要求作业数量,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信。第三类学生,表面认真实际是内心最懒惰的人,只是在机械写,根本没有用脑,这种学生的改变一般是不容易的,需要老师多进行个别指导,不让他轻易蒙混过去,慢慢也会有进步,有了进步也会促进他的学习信心。对于差生要求老师要有极大地耐心,不要怕没有效果,只要能想法提升起他们的学习信心,个别学生很有可能从小学的落后生转变成优等生,差生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与恰当的表彰,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尊重与快乐,让学生收获学习上成功的喜悦。这样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待数学学习人人会有发自内心的欢喜,遇到数学难题会产生勇往直前探索的勇气。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学习信心的指导和培养;既要提高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强化薄弱环节的教学。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初一新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钟敏健 广州市中小学教学衔接会资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9/1/3 10:45:33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