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精心创设有趣的、符合学生生活实践和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去发现数学,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的意识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三根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木条。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如运用学具去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我刚说完,同学们就讨论开了,一会就有人拿学具进行操作,有的拿框架拉,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忙记录,大家进行得有条不紊,兴致盎然。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研究,也适时加以点拨,同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看时机差不多了,我让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学生个个争先,踊跃发言,边说还边操作。生1说:通过拉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如果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以后,这个平行四边形就不容易变形了,因为它变成两个三角形,由此可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2说:我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无论怎样摆,只是位置上不同,三角形的形状却始终没变,也说明三角形一旦三条边定下来以后就不变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3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椅子坏了爸爸在腿上斜着定一根木条了,我也知道为什么自行车车架做成三角形的。从学生精彩的操作和发言中,我明白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真的要改了,要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发挥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惊喜。以往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活动,然后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一步一步操作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虽然也能教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培养,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中。而现在我只给他们提供学习用具,提出学习目的,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自己去探究发现规律,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教学效果更好。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动学习做保证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听老师讲的重点和关键;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听算: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等。还要注重课堂总结,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知识要点以及存在的疑难问题。只要坚持训练,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听的要领,真正学会倾听。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会看还要学会阅读课本,阅读课本要做到先略看后细看。略看就是从整体上了解全册课本或一个单元的大致内容以及知识的重要地位;细看,就是对每节课要学的内容至少要读两遍,做到逐字逐句认真细读,边读边划,适当批注,注重理解,注意思考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比较”这一知识时我使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现一幅很美的画面:蓝蓝的天空下一片草地,绿草如茵。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我开始问学生:“小朋友,看了这个画面,你想到些什么?”学生举手说道:“春天来了,草地上小草长得绿茸茸的,景色真美,我们多么想去草地上玩耍啊!”接着我在画面上出现一只母鸡和一只母鸭分别领着它们的孩子小鸡和小鸭来到草地上玩耍。我说:“现在鸡妈妈和鸭妈妈各自带领她的孩子们也来玩了。他们在草地上玩得多开心啊!”这样把美丽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欢乐的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究竟谁说得对呢?这就引发了怎样比多少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像过去那样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牵着他们走,而是给每个同学发课前准备的印有鸡和鸭的小卡片,让他们小组合作,自己去寻求比较的方法。学生们经过热烈地讨论后,决定让小鸭、小鸡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设计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践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既然乐意主动去学习新知,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的意识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三根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木条。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如运用学具去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我刚说完,同学们就讨论开了,一会就有人拿学具进行操作,有的拿框架拉,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忙记录,大家进行得有条不紊,兴致盎然。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研究,也适时加以点拨,同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看时机差不多了,我让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学生个个争先,踊跃发言,边说还边操作。生1说:通过拉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如果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以后,这个平行四边形就不容易变形了,因为它变成两个三角形,由此可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2说:我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无论怎样摆,只是位置上不同,三角形的形状却始终没变,也说明三角形一旦三条边定下来以后就不变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3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椅子坏了爸爸在腿上斜着定一根木条了,我也知道为什么自行车车架做成三角形的。从学生精彩的操作和发言中,我明白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真的要改了,要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发挥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惊喜。以往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活动,然后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一步一步操作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虽然也能教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培养,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中。而现在我只给他们提供学习用具,提出学习目的,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自己去探究发现规律,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教学效果更好。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动学习做保证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听老师讲的重点和关键;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听算: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等。还要注重课堂总结,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知识要点以及存在的疑难问题。只要坚持训练,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听的要领,真正学会倾听。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会看还要学会阅读课本,阅读课本要做到先略看后细看。略看就是从整体上了解全册课本或一个单元的大致内容以及知识的重要地位;细看,就是对每节课要学的内容至少要读两遍,做到逐字逐句认真细读,边读边划,适当批注,注重理解,注意思考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比较”这一知识时我使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现一幅很美的画面:蓝蓝的天空下一片草地,绿草如茵。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我开始问学生:“小朋友,看了这个画面,你想到些什么?”学生举手说道:“春天来了,草地上小草长得绿茸茸的,景色真美,我们多么想去草地上玩耍啊!”接着我在画面上出现一只母鸡和一只母鸭分别领着它们的孩子小鸡和小鸭来到草地上玩耍。我说:“现在鸡妈妈和鸭妈妈各自带领她的孩子们也来玩了。他们在草地上玩得多开心啊!”这样把美丽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欢乐的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究竟谁说得对呢?这就引发了怎样比多少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像过去那样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牵着他们走,而是给每个同学发课前准备的印有鸡和鸭的小卡片,让他们小组合作,自己去寻求比较的方法。学生们经过热烈地讨论后,决定让小鸭、小鸡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设计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践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既然乐意主动去学习新知,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发布时间】2019/1/3 10:47:12
- 【点击频次】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