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情境策略是新课改应用得极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但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我们结合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特别是应增强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操作性和生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策略,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作为知识呈现的“附身”或载体,本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情境策略进行数学教学,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人正孜孜不倦追求的现实课题。从平时教研活动中,人们热衷情境创设,但或这或那的问题也不少,这有待于我们共同商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情境策略在其中的实践应用和要求。
一、应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情境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趣味性。这是他们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过程中,兴趣成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内驱力。而情境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情形,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自然就产生“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二、应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情境除了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外,就那是诱思性。古人告诉我们:“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情境策略应用较广的一个原因。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巧设疑问创设情境,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感。这样的情境我们习惯于称之为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能激趣,还能启疑促思,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不仅能使学生处于高度的“愤悱”状态,还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缓解新知学习难度。
三、应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情境
不论是皮来杰“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理论,还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观点,都说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赖于多样的活动。新课标反复强调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渠道。为落实这种理念,我们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操作性,能让学生“动”起来,在动手操作学数学、做数学。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种有效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四、应创设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概念。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把之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即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创设出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实用与有趣。但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是学生“身边的生活”,而不是高于或远离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如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情境,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知道,只有让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要求也不少,这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总结,甚至借鉴。在教学的路上,方法永远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目前,情境教学甚是风靡,我们有很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只有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顺利学数学、做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映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策略,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作为知识呈现的“附身”或载体,本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情境策略进行数学教学,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人正孜孜不倦追求的现实课题。从平时教研活动中,人们热衷情境创设,但或这或那的问题也不少,这有待于我们共同商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情境策略在其中的实践应用和要求。
一、应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情境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趣味性。这是他们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过程中,兴趣成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内驱力。而情境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情形,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自然就产生“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二、应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情境除了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外,就那是诱思性。古人告诉我们:“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情境策略应用较广的一个原因。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巧设疑问创设情境,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感。这样的情境我们习惯于称之为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能激趣,还能启疑促思,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不仅能使学生处于高度的“愤悱”状态,还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缓解新知学习难度。
三、应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情境
不论是皮来杰“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理论,还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观点,都说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赖于多样的活动。新课标反复强调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渠道。为落实这种理念,我们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操作性,能让学生“动”起来,在动手操作学数学、做数学。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种有效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四、应创设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概念。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把之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即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创设出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实用与有趣。但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是学生“身边的生活”,而不是高于或远离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如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情境,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知道,只有让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要求也不少,这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总结,甚至借鉴。在教学的路上,方法永远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目前,情境教学甚是风靡,我们有很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只有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顺利学数学、做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映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0:47:59
- 【点击频次】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