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作者】 王灵斌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东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计算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从思维角度看,计算是依据数和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的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比较简单的计算用心算就可以得到结果,这就是口算;当数目比较大时用心算就不能很快算出得数,或根本算不出得数,这时就要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这就是笔算。高年级的计算由于步骤较多,过程复杂,形式繁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和计算的正确率。如何真正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校高年级数学组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炼算法,并适时进行有针对性、多层次的计算练习,加之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切实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计算能力。
  1.重视算理和算法的统一。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指计算的法则,解决如何算得方便、准确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比如,小数除法的计算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在计算8.4÷0.35时,往往会出现8.4÷0.35=2.4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不理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8.4÷0.35转化成840÷35,而不是84÷35,由此认识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添零补足。只有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此类计算的基本方法。试想,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可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怎可能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新教材对于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方法的习得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因此,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进而“创造”算法,优化算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口算是计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列竖式计算、用递等式计算,还是简便计算、解方程,都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其它各种计算就无从谈起。通过对多位数笔算过程进行分析,便可发现,四则运算的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倘若其中任何一道口算出现错误,整道计算也就错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它各种计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的教学与口算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课程标准》对口算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做到天天练。我们学校每学期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本口算训练册,利用早晨8:00-8:10“每日一练”的时间段,进行口算练习,既不过于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起到常温常新的目的。当然由于计算要经常训练,所以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3.针对计算重、难点加强训练。比如分数四则计算中,常常碰到有一些学生计算法则正确但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所以在计算练习中要根据学生计算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安排,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多加提醒,反复训练。还可以把练习中出现的易混淆的题目做对比,进行集中练习,如16×5和15×6,25×4和24×5等,帮助学生加深认识,预防错误的再次发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还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4.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比如: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 、25×8=200、75×4=300……);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性以及计算速度极有帮助。
  5.联系实际,发展估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正因为估算的实际应用较多,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估算被放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概是多少、积的位数,这样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后再审查一下,就可以避免出现明显的错误。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认真审题: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尤其在高年级的计算题中,计算过程往往比较复杂,步骤较多,如果不仔细审题,很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造成计算得数的错误。再比如说,题目要求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如果不审题,盲目计算,就不容易发现隐藏在内的可以简便计算的步骤。
  (2)仔细检验: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3)认真书写:要求格式规范,字迹端正,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看不清自己的字迹,造成上下抄错题的现象发生。
  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认为,后面还可以再加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只有养成了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检验的好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9/1/3 11:00:39
  • 【点击频次】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