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当冬至遇上数学

 

【作者】 吴 博

【机构】 湖北省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三年级数学课程纪实

  课程即活动,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当冬至遇上数学,如何打造在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合数学学科知识的子课程呢?
  融合课程是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通常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某些学科加以合并。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我们创设了这样几个维度:
  一、 以“冬至”为源头,品味数学之“史”
  如何让学生有知识,又有文化,数学的公式、定律、法则、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物质实体,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历史、理性精神等则是数学文化的精神实体,数学教育只有将数学文化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上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即“以文“化”人”,以数学来育人,才是完整而和谐的数学教育。
  那么,结合这次的冬至节,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如他求出了圆周率值介于3.141592**3.1415927之间,这一数据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最精确的。
  祖冲之通过对冬至日时刻的研究,取得了科学突破。祖冲之仔细研究了每日影长的变化规律,利用冬至日前后影长对称的关系,提出了确定冬至日时刻的新方法,该方法不受阴云蔽日不能测量日影的影响,能求出冬至时刻,此法为后世长久沿用。
  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又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使用这种观测方法的,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人。
  追溯知识的源头,数学史的注入,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增强驾驭中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二、 以冬至为点,构建数学之“网”
  冬至节,是一个时间节点,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正和我们数学课中的“九的乘法口诀”有关系,可以复习有关9的乘法口诀;
  围绕冬至节,我们将以此为点,复习有关的时间知识。年、月、日、星期、季度、半年、时、分、秒,让学生对所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梳理,制作12月份的日历表,找一找日历表中的排列规律,可以从斜着看、竖着看、横着看等不同的角度来有序观察,感受时间按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数学小报的制作,让学生进行时间知识的反思与梳理,发展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意识,构建知识的结构,增强学习的自信,传递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自信。
  三、 用“活”冬至,开发数学之“智”
  结合冬至的习俗与所学的数学知识,学生创设情景,并编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用活冬至,让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的味道。延伸这些数学素材,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数学无处不在,学以致用,即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有效进行课程融合,多元渠道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打通学科间的间隙,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智慧的生长、思维的发展,那就让此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不竭源泉!

  • 【发布时间】2020/1/13 17:37:47
  • 【点击频次】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