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育运动”走进信息技术课之后
【关键词】 ;
【正文】 周三下午的第一节是八年三班的信息技术课,像往常一样,课前我用教师机下发了今天上课用的课件,今天准备学习的内容是EXCEL数据运算中的“公式法”。
我把教学光盘中的素材发完后,又下发了制作要求,然后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探索实践。结果在我看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无精打采,好像不情愿做的样子,我就有点恼,但是又不便责备学生。我悄悄地在一个孩子的旁边问:“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做呢?很难吗?”
“老师,不是,是今天的任务太没有意思了。”
“没意思?……”
我又问另外一个学生,结果得到的答案一样。我有点着急了,昨天晚上辛辛苦苦备的课,你们居然说没意思,真想发火,但转念一想,一个学生这么说可能是他自己认为没意思,好几个同学都这么说,那我是不是该从自己找找问题了?我打开给学生发下去的资料,又看了一遍,这就是教材光盘里给的例子呀,挺好的啊,可是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是不是孩子们觉得教材中的数据离他们很远呢?是不是没有参与感呢?这样想着,一个想法在脑海中灵机一闪,我何不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呢?从他们自身获取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说干就干,我说:“同学们,老师看大家做刚才下发的资料都没有兴趣,那我们现在组织一个活动,从我们自身来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一听要组织活动,兴致马上高涨起来。
“好,老师,怎么做呢?”
“老师给大家下发一个调查表,大家一会填写数据。”
我马上着手,打开问卷星,做了一个“八年三班体质情况调查表”,基本内容有“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安静时的脉搏、运动后的脉搏”这几项数据,做好后将网站的链接发给了学生们。
“孩子们,现在大家打开这个网址,将你的相关信息填在表中”。
同学们马上打开网址,兴致勃勃地填了起来,可是刚填完前四项,问题就来了,马上有人叫道“老师,安静时的脉搏和运动后的脉搏怎么测呢?”
我说:“这是大家体育课上的知识,可能体育老师还没有讲到,老师先给大家简单说下。首先,大家把左手的手腕露出来,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手手腕上靠近虎口的地方,慢慢感觉,你就会感到手腕上脉搏的跳动,大家现在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呢?”
同学们按着要求找起了自己的脉搏,我说:“好,找到以后大家先按住别放,老师打开秒表,大家测测20秒的时间内你的脉搏会跳动几次。”
“大家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预备,开始!”
“20秒时间到,停!”
“你测出这20秒的时间内的脉搏数了吗?测出后请你填到调查表中吧!”
同学们忙碌地填写着,“那运动后的脉搏怎么测呢?”
“好,刚才大家测的是安静时的脉搏,下面我们来测量运动后的脉搏,运动后脉搏指的是在运动之后很短时间内的脉搏数,如打篮球、长跑、短跑等运动后的脉搏数,但现在由于场地所限,我们换一种方式,一会老师喊开始之后,大家开始做深蹲,限时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老师喊停,然后大家马上找到自己的脉搏,老师计时,还是20秒的时间,大家听清要求了吗?补充一点,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可以不做。”
“听清楚了!”
“那我们现在开始吧?”
“好!”
经过一分钟的深蹲和20秒的测量后,同学们得到了运动后的脉搏。
“好,请同学们提交后,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再下发给同学们,下发后我们还有两个数据需要填写。”
等同学们提交后,我从问卷星里将所有数据导出到Excel中,然后发了下去。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全班所有同学的真实数据,老师在后面再加上两列,分别是安静时的心率和运动后的心率。”
“那安静时的心率和运动后的心率是什么呢?它们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
“这个同学问的很好,脉搏实际上和心跳的频率是一致的,心跳一次,脉就会搏动一下,而心率指的是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动来得知心率,但刚才我们获取的是20秒的时间内的脉搏数,那你能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计算出你的心率吗?”
“老师,我懂了!用刚才得到数据乘以3就是心率了!”同学们马上计算起自己的心率来,遇到不会的问题有的看书,有的问同桌,有的看导学案(虽然这个导学案是旧材料的),忙的不亦乐乎。很快,心率算出来了,今天的重点知识“公式法”也在同学们的活动中掌握了。
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还是不愿离开,他们正研究新的问题呢。
“咱们全班同学的最高心率是谁的呢?”
“我看出来啦!”
“你看出来不算,要是全校的呢?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咱们班安静心率在60-70之间的有几个人呢?”
“这些数据对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有很大帮助吧?”
......
虽然一节课在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中结束了,但我却陷入和沉思。我想:为什么一开始的设计学生不喜欢呢?而喜欢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课?我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呢?带着问题我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新修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其中强调“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在信息技术的活动主题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增强信息意识”的要求。《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了要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切实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现状,增加活动项目的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由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向小组探究学习模式的转变。
我在这堂课上的教学不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思想吗?这不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项目学习的核心思想吗?以这一堂课为起点,我不正好可以做一个《运动量分析》的项目学习活动吗?以后学习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函数、图表等不正好可以从学生自身的真实数据中出发得到吗?这样既学习了Excel又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提高了个人身体素质,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举多得吗!
我把教学光盘中的素材发完后,又下发了制作要求,然后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探索实践。结果在我看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无精打采,好像不情愿做的样子,我就有点恼,但是又不便责备学生。我悄悄地在一个孩子的旁边问:“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做呢?很难吗?”
“老师,不是,是今天的任务太没有意思了。”
“没意思?……”
我又问另外一个学生,结果得到的答案一样。我有点着急了,昨天晚上辛辛苦苦备的课,你们居然说没意思,真想发火,但转念一想,一个学生这么说可能是他自己认为没意思,好几个同学都这么说,那我是不是该从自己找找问题了?我打开给学生发下去的资料,又看了一遍,这就是教材光盘里给的例子呀,挺好的啊,可是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是不是孩子们觉得教材中的数据离他们很远呢?是不是没有参与感呢?这样想着,一个想法在脑海中灵机一闪,我何不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呢?从他们自身获取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说干就干,我说:“同学们,老师看大家做刚才下发的资料都没有兴趣,那我们现在组织一个活动,从我们自身来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一听要组织活动,兴致马上高涨起来。
“好,老师,怎么做呢?”
“老师给大家下发一个调查表,大家一会填写数据。”
我马上着手,打开问卷星,做了一个“八年三班体质情况调查表”,基本内容有“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安静时的脉搏、运动后的脉搏”这几项数据,做好后将网站的链接发给了学生们。
“孩子们,现在大家打开这个网址,将你的相关信息填在表中”。
同学们马上打开网址,兴致勃勃地填了起来,可是刚填完前四项,问题就来了,马上有人叫道“老师,安静时的脉搏和运动后的脉搏怎么测呢?”
我说:“这是大家体育课上的知识,可能体育老师还没有讲到,老师先给大家简单说下。首先,大家把左手的手腕露出来,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手手腕上靠近虎口的地方,慢慢感觉,你就会感到手腕上脉搏的跳动,大家现在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呢?”
同学们按着要求找起了自己的脉搏,我说:“好,找到以后大家先按住别放,老师打开秒表,大家测测20秒的时间内你的脉搏会跳动几次。”
“大家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预备,开始!”
“20秒时间到,停!”
“你测出这20秒的时间内的脉搏数了吗?测出后请你填到调查表中吧!”
同学们忙碌地填写着,“那运动后的脉搏怎么测呢?”
“好,刚才大家测的是安静时的脉搏,下面我们来测量运动后的脉搏,运动后脉搏指的是在运动之后很短时间内的脉搏数,如打篮球、长跑、短跑等运动后的脉搏数,但现在由于场地所限,我们换一种方式,一会老师喊开始之后,大家开始做深蹲,限时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老师喊停,然后大家马上找到自己的脉搏,老师计时,还是20秒的时间,大家听清要求了吗?补充一点,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可以不做。”
“听清楚了!”
“那我们现在开始吧?”
“好!”
经过一分钟的深蹲和20秒的测量后,同学们得到了运动后的脉搏。
“好,请同学们提交后,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再下发给同学们,下发后我们还有两个数据需要填写。”
等同学们提交后,我从问卷星里将所有数据导出到Excel中,然后发了下去。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全班所有同学的真实数据,老师在后面再加上两列,分别是安静时的心率和运动后的心率。”
“那安静时的心率和运动后的心率是什么呢?它们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
“这个同学问的很好,脉搏实际上和心跳的频率是一致的,心跳一次,脉就会搏动一下,而心率指的是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动来得知心率,但刚才我们获取的是20秒的时间内的脉搏数,那你能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计算出你的心率吗?”
“老师,我懂了!用刚才得到数据乘以3就是心率了!”同学们马上计算起自己的心率来,遇到不会的问题有的看书,有的问同桌,有的看导学案(虽然这个导学案是旧材料的),忙的不亦乐乎。很快,心率算出来了,今天的重点知识“公式法”也在同学们的活动中掌握了。
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还是不愿离开,他们正研究新的问题呢。
“咱们全班同学的最高心率是谁的呢?”
“我看出来啦!”
“你看出来不算,要是全校的呢?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咱们班安静心率在60-70之间的有几个人呢?”
“这些数据对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有很大帮助吧?”
......
虽然一节课在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中结束了,但我却陷入和沉思。我想:为什么一开始的设计学生不喜欢呢?而喜欢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课?我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呢?带着问题我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新修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其中强调“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在信息技术的活动主题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增强信息意识”的要求。《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了要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切实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现状,增加活动项目的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由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向小组探究学习模式的转变。
我在这堂课上的教学不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思想吗?这不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项目学习的核心思想吗?以这一堂课为起点,我不正好可以做一个《运动量分析》的项目学习活动吗?以后学习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函数、图表等不正好可以从学生自身的真实数据中出发得到吗?这样既学习了Excel又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提高了个人身体素质,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举多得吗!
- 【发布时间】2020/1/13 17:41:40
- 【点击频次】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