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留守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最头痛的事情,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们的内心孤独,情绪波动大,如何使留守儿童的心态回到阳光健康的轨道,使他们摈弃自卑重拾自信,要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态度,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差异,并适时作出激励性评价,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唤醒留守儿童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内驱力;关爱;理想;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家监管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这支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大军,他们把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然而他们却缺失了对自己子女成长的陪伴,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每一位老师最头痛的事情,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们的内心孤独,情绪波动大,特别是在学习上如同水中的浮萍一般随着情绪的波动起起伏伏,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也就是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它们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此在这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关爱是最好的教育,能激发留守儿童的附属内驱力。农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爱与陪伴,为了使留守儿童的心态回到阳光健康的轨道,首先必须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我做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父母及监护人电话,家庭状况以及和监护人相处的状况,并把这一份档案给学校及每一位科任教师一份,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二是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和亲情电话,每两周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予他们学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照,每周至少一次通过亲情电话使这些孩子和父母联系。三是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的家访,反馈留守学生在学校里的的状况,了解他们在监护人家中的情况。通过建档立卡、谈心、家访一系列活动就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困惑,使他们在父母身上缺失的爱与陪伴,在老师、同学和亲人中得到了,并把这份爱转化为对老师、同学和亲人的感恩及不断进步的动力。
二、理想是最好的导师,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认知内驱力。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一年中春节时间才能回家一次,为了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憾,回家后家长们会满足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常常教育孩子的是,我们在外面辛苦的挣钱是为了给孩子将来更好地生活,买更好的房子,并且许诺孩子们只要好好学习会每周给他们更多地零花钱和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容易把孩子引向学习是为了钱和物质上的满足,使学生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老师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自觉、主动学习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理想前途的教育,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与抱负,立志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来促进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发奋学习,积极进步。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只要孩子们心中有理想,眼中有目标,才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认知的内驱力。
三、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更是最好的动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一是设计自主课堂,让多让留守儿童走上讲台。?我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自读——发言质疑——师生讨论——教师小结的方式,要尽量让留守儿童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理解知识时体味学习的乐趣,在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时去获得成功的快乐。二是创设成功机会,给予成功满足。我每周开展作文或周记点评活动,让写得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宣读自己的作品,请同学共同点评,要注意让尽量多的留守儿童走上讲台,学生在台上作为作者宣读很激动很兴奋,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激发学生内驱力方法。三是适当开展各种活动,保持住学习热情。如举办读书会,开展诗歌创作赛和读书比赛,举行辩论赛赛等等。让每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进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持续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习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把学习过程设计得既有难度且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艰难中去体味成功的快乐,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之,在这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做了以上的教育尝试,基本上解决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最头痛的问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你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些留守儿童会从内心中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他们会摈弃自卑重拾自信,一旦激发出了留守儿童这种强烈的内驱力,他们会爆发出无限的能量,成为父母和老师心目中引以为傲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影响学生的内部因素》
[2]《陶行知教育名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内驱力;关爱;理想;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家监管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这支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大军,他们把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然而他们却缺失了对自己子女成长的陪伴,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每一位老师最头痛的事情,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们的内心孤独,情绪波动大,特别是在学习上如同水中的浮萍一般随着情绪的波动起起伏伏,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也就是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它们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此在这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关爱是最好的教育,能激发留守儿童的附属内驱力。农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爱与陪伴,为了使留守儿童的心态回到阳光健康的轨道,首先必须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我做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父母及监护人电话,家庭状况以及和监护人相处的状况,并把这一份档案给学校及每一位科任教师一份,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二是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和亲情电话,每两周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予他们学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照,每周至少一次通过亲情电话使这些孩子和父母联系。三是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的家访,反馈留守学生在学校里的的状况,了解他们在监护人家中的情况。通过建档立卡、谈心、家访一系列活动就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困惑,使他们在父母身上缺失的爱与陪伴,在老师、同学和亲人中得到了,并把这份爱转化为对老师、同学和亲人的感恩及不断进步的动力。
二、理想是最好的导师,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的认知内驱力。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一年中春节时间才能回家一次,为了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憾,回家后家长们会满足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常常教育孩子的是,我们在外面辛苦的挣钱是为了给孩子将来更好地生活,买更好的房子,并且许诺孩子们只要好好学习会每周给他们更多地零花钱和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容易把孩子引向学习是为了钱和物质上的满足,使学生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老师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自觉、主动学习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理想前途的教育,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与抱负,立志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来促进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发奋学习,积极进步。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只要孩子们心中有理想,眼中有目标,才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认知的内驱力。
三、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更是最好的动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一是设计自主课堂,让多让留守儿童走上讲台。?我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自读——发言质疑——师生讨论——教师小结的方式,要尽量让留守儿童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理解知识时体味学习的乐趣,在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时去获得成功的快乐。二是创设成功机会,给予成功满足。我每周开展作文或周记点评活动,让写得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宣读自己的作品,请同学共同点评,要注意让尽量多的留守儿童走上讲台,学生在台上作为作者宣读很激动很兴奋,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激发学生内驱力方法。三是适当开展各种活动,保持住学习热情。如举办读书会,开展诗歌创作赛和读书比赛,举行辩论赛赛等等。让每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进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持续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习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把学习过程设计得既有难度且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艰难中去体味成功的快乐,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之,在这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做了以上的教育尝试,基本上解决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最头痛的问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你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些留守儿童会从内心中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他们会摈弃自卑重拾自信,一旦激发出了留守儿童这种强烈的内驱力,他们会爆发出无限的能量,成为父母和老师心目中引以为傲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影响学生的内部因素》
[2]《陶行知教育名篇》
- 【发布时间】2020/1/13 17:43:34
- 【点击频次】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