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作者】 崔连深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数学的兴趣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对这一问题一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下方面去入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节时,我让学生模拟去公园游玩买门票的事例,我来当检票员,学生买门票游玩。学生1“我们一共6个大人,3个小孩”学生2“门口写着:成人票12元,儿童半价”检票员:“你们一共要付多少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接着引出了本节课的问题,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使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既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提高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论,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摆三角形,学生通过反复的拼摆最后发现当两个木棒长度的和小于另外一个木棒时,无法摆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
  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是很感兴趣的,本节课我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仅提高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益智故事,增强兴趣
  故事对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小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有趣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益智有趣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课堂上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数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一练习时,这样讲述“从前有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说道:“癞大哥,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同学们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学生讨论非常积极,气氛活跃,然后我再适当引导,本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而,我认为小学数学中引用益智小故事,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自己的教学时间尚短,经验还很不足,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提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适时把握,从而让学生提高兴趣,喜欢数学,最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 【发布时间】2020/1/13 17:43:49
  • 【点击频次】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