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三、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四、 教学过程
[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引言]
我们知道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那么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化学平衡。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平衡
其实,对于不能进行到底的过程我们并不陌生,很多物质在溶解于某溶剂时,就存在着限度问题,溶解度就是对它的一种定量表示。
分析溶解平衡的形成
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板书]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
由溶解平衡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
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 H2O (g), CO(g)+H2O(g) CO2(g)+H2(g)
开始时C(CO) 、C(H2O)最大,C(CO2)、C(H2)=0
随着反应的进行, C(CO) 、C(H2O)逐渐减小
C(CO2) 、C(H2)逐渐增大
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 ,
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这时,CO、H2O的消耗量等于CO2、H2反应生成的CO、H2O的量,
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重要概念—化学平衡状态
[板书]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请同学们来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研究对象为可逆反应
(2)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不为O
(3)等∶V正=V逆
(4)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 不变。
(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过渡]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最终会形成化学平衡状态,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我们又怎样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呢?
[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 (三)、化学平衡判断标志∶
(1)、同一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达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质量、质量分数、浓度、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小结]:略
[布置作业] 课后 1、5
复习本节所学内容,预习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20/1/13 17:44:02
- 【点击频次】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