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因为学生有差异,学生的悟性有快有慢,我们要善于等待“慢”的学生。面对“慢”的孩子。我们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不能有任何的责怪和急躁。
关键词:静等花开;赏识;因材施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需要等待,它是一种慢的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慢”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薛又铨,长的虎头虎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配上长长的睫毛,一看就让人喜欢。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男孩子特别调皮。为了转变他也着实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刚转进我们班时,上课老是坐不住,弓着背,翘着二郎腿,两只手摸着两边同桌的头,嘴里还衔着笔,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小学生自制力很弱,经不住他的影响,周围的同学也跟着他起哄,课堂上整天闹哄哄的,作为班主任的我上课时,他还稍微收敛一些,要是轮到其他课任老师上课根本就上不成。我多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育,当着老师的面他泪眼汪汪,信誓旦旦,保证今后一定要改,可是好不了几个小时就故伎重演。哎!看到他不成器的样子,我真是既好笑又生气。近十几年来,我在工作之余自修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技术支撑,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除了自身的班主任经验之外,又注入了更多的冷静和智慧。于是,我不断地用各种心理疗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地让心平静下来。静则生慧。针对他的这些表现,我认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孩子习惯不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惯差,学习当然搞不好,教育是点燃,是唤醒,要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必须改掉他的坏习惯。于是我制定出了一套适合他的方案,从改正他的坏习惯入手。第一: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恰巧,我与他的妈妈是同事,我把制定的方案交给她看,她非常激动,保证在家积极配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反复叮嘱她,在家一定要避免指责,谩骂。第二:爱心感化,静等花开。爱,可以使人迷途知返,使冰雪消融。在课堂上,我让他坐在第一排紧挨着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地关注着他,有时让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有时给他一个微笑,有时帮他调整一下坐姿。慢慢地,孩子的眼神变了,没有了敌视,他自己会有意识地调整坐姿,大腿放下来了,嘴里不再叼笔了,手也收回来了,有时还能主动地为班级做些好事。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等待的过程。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顺着“长势”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不要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第三:不断鼓励、赏识。赞扬是人发挥能力最大的法宝。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当他有了点滴的进步时,我就大张旗鼓地表扬,比如有一次上作文课,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坚持了整整40分钟,那次的作文写的内容真实,感情细腻,条理清晰,在班里我读了他的文章。看到老师这么在乎他,他脸涨得通红,低着头,抿着嘴,是满脸的幸福。又是一个星期上作文课,我还是照例让他坐在我的旁边。话音刚落,只听见他大声说:“王老师,今天我不坐这儿了,还是让我回原座位吧,我学好了!”我一回头,又看到他那张充满稚气的小脸,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善良。我一把搂住了他,故意调侃道:“今天还是坐这吧,王老师习惯了这个样子。”他拼命挣脱了我的怀抱,注视着我:“老师,我真学好了。”看到他那副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好激动。从那次以后,他的确学好了,并且好得出奇,与之前的他判若两人。他的家长,任课老师,还有同学们都看到他的变化,对他赞不绝口。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等待,这朵花终于开放了。
闫曾凡是小动作大王,上课时两只手从不闲着,学习很差,作文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平时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教育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爷爷奶奶一味地惯着孙子。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因材施教,采用“放低要求,鼓励为主”的办法。他作文写不出来,从不批评他,指责他,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第一学期整整一个学期,一篇文章也写不成,最多的时候写了50个字。他的爷爷看到宝贝孙子这个样子,很是着急,多次到办公室找我商量对策,看到他这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我感同身受。于是就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孩子从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已经六年了,如果您信任我,请做好配合,让我们静等花开吧……”他的爷爷是退休干部,很通情达理。这样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协议。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孩子彻底变了,小动作没有了,热爱学习了,也懂得感恩了。他的爷爷看到孙子的这些变化,一把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王老师,你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一门爱的艺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最高追求。在工作与生活中,我时刻用爱去呵护我的学生,用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我们经常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师。因为学生有差异,学生的悟性有快有慢,我们要善于等待“慢”的学生。面对“慢”的孩子。我们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不能有任何的责怪和急躁。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慢”下来,让学生慢慢感受、慢慢体验,慢慢成长。只有在慢的课堂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得到教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每个孩子才都能跟上节奏,不掉队。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静等花开;赏识;因材施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需要等待,它是一种慢的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慢”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薛又铨,长的虎头虎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配上长长的睫毛,一看就让人喜欢。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男孩子特别调皮。为了转变他也着实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刚转进我们班时,上课老是坐不住,弓着背,翘着二郎腿,两只手摸着两边同桌的头,嘴里还衔着笔,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小学生自制力很弱,经不住他的影响,周围的同学也跟着他起哄,课堂上整天闹哄哄的,作为班主任的我上课时,他还稍微收敛一些,要是轮到其他课任老师上课根本就上不成。我多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育,当着老师的面他泪眼汪汪,信誓旦旦,保证今后一定要改,可是好不了几个小时就故伎重演。哎!看到他不成器的样子,我真是既好笑又生气。近十几年来,我在工作之余自修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技术支撑,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除了自身的班主任经验之外,又注入了更多的冷静和智慧。于是,我不断地用各种心理疗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地让心平静下来。静则生慧。针对他的这些表现,我认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孩子习惯不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惯差,学习当然搞不好,教育是点燃,是唤醒,要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必须改掉他的坏习惯。于是我制定出了一套适合他的方案,从改正他的坏习惯入手。第一: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恰巧,我与他的妈妈是同事,我把制定的方案交给她看,她非常激动,保证在家积极配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反复叮嘱她,在家一定要避免指责,谩骂。第二:爱心感化,静等花开。爱,可以使人迷途知返,使冰雪消融。在课堂上,我让他坐在第一排紧挨着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地关注着他,有时让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有时给他一个微笑,有时帮他调整一下坐姿。慢慢地,孩子的眼神变了,没有了敌视,他自己会有意识地调整坐姿,大腿放下来了,嘴里不再叼笔了,手也收回来了,有时还能主动地为班级做些好事。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等待的过程。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顺着“长势”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不要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第三:不断鼓励、赏识。赞扬是人发挥能力最大的法宝。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当他有了点滴的进步时,我就大张旗鼓地表扬,比如有一次上作文课,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坚持了整整40分钟,那次的作文写的内容真实,感情细腻,条理清晰,在班里我读了他的文章。看到老师这么在乎他,他脸涨得通红,低着头,抿着嘴,是满脸的幸福。又是一个星期上作文课,我还是照例让他坐在我的旁边。话音刚落,只听见他大声说:“王老师,今天我不坐这儿了,还是让我回原座位吧,我学好了!”我一回头,又看到他那张充满稚气的小脸,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善良。我一把搂住了他,故意调侃道:“今天还是坐这吧,王老师习惯了这个样子。”他拼命挣脱了我的怀抱,注视着我:“老师,我真学好了。”看到他那副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好激动。从那次以后,他的确学好了,并且好得出奇,与之前的他判若两人。他的家长,任课老师,还有同学们都看到他的变化,对他赞不绝口。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等待,这朵花终于开放了。
闫曾凡是小动作大王,上课时两只手从不闲着,学习很差,作文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平时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教育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爷爷奶奶一味地惯着孙子。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因材施教,采用“放低要求,鼓励为主”的办法。他作文写不出来,从不批评他,指责他,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第一学期整整一个学期,一篇文章也写不成,最多的时候写了50个字。他的爷爷看到宝贝孙子这个样子,很是着急,多次到办公室找我商量对策,看到他这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我感同身受。于是就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孩子从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已经六年了,如果您信任我,请做好配合,让我们静等花开吧……”他的爷爷是退休干部,很通情达理。这样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协议。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孩子彻底变了,小动作没有了,热爱学习了,也懂得感恩了。他的爷爷看到孙子的这些变化,一把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王老师,你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一门爱的艺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最高追求。在工作与生活中,我时刻用爱去呵护我的学生,用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我们经常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师。因为学生有差异,学生的悟性有快有慢,我们要善于等待“慢”的学生。面对“慢”的孩子。我们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不能有任何的责怪和急躁。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慢”下来,让学生慢慢感受、慢慢体验,慢慢成长。只有在慢的课堂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得到教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每个孩子才都能跟上节奏,不掉队。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19/2/21 9:45:20
- 【点击频次】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