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完成共同任务,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及到:“高效数学学习活动绝对不单纯的进行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途径。”立足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合作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科学的选择和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形式。只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充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小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还是思维能力、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相互均衡,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并选出有能力的小学生分别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作为一个小组的指挥者,不仅要能够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的组员,组长还需要树立起威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而对于学习小组组员职责的明确和分工,则可以让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组织讨论,一部分小学生负责回报讨论的结果,另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管理小组内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开展数学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
教学模式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指导关系很大,有的教师只设计问题,而不加强指导,尽管问题设计得很好,但学生“自由”合作的成果却不是很理想,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不积极参与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学生交流讨论停留在表层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诱导,让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确保合作顺利开展。学生交流过程中常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发现,及时给予肯定。在学生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合作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只有在经过思考之后,学生才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地探讨,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务必提出明确的探讨目标,不然学生会变得比较盲目,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进而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四、保证留足小组合作的时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使他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思考,使人人都有机会进行交流,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展示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当学生经过思考列出算式“15-9=?”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到退位减法,如何正确的计算及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为此,我把怎么样进行计算作为学生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以下安排:“15-9=?”小朋友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样进行计算,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方法,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于是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把计算的方法及思考作为了小组合作的内容,使学生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后,在小组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尤其是对于算理的讲解,他们得出了很多的方法,在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很多的算法和想法,一下子就把算理给掌握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在教学中,学生有时候并不需要也不想老师过多、过早地进行评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自己的个性喜好来做出对于他来说是合理的、最佳的方法与策略。过多、过早地进行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合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有理數乘法”中,有的小组提出用减法计算,有的小组提出用加法计算,这时,教师不可做孰优孰劣的评价,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肯定和鼓励,还有合理的引导,提出“当天数不断地增加,又怎么列式计算呢”的疑问。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彰显和体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策略,方可达成预期效果,获得理想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其数学学习的主要引导者,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发挥主动性,积极采取适当策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玥.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05).
[2]杨姣萍.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3]张伟庆.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J].科学导报,2016(1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及到:“高效数学学习活动绝对不单纯的进行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途径。”立足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合作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科学的选择和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形式。只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充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小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还是思维能力、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相互均衡,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并选出有能力的小学生分别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作为一个小组的指挥者,不仅要能够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的组员,组长还需要树立起威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而对于学习小组组员职责的明确和分工,则可以让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组织讨论,一部分小学生负责回报讨论的结果,另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管理小组内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开展数学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
教学模式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指导关系很大,有的教师只设计问题,而不加强指导,尽管问题设计得很好,但学生“自由”合作的成果却不是很理想,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不积极参与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学生交流讨论停留在表层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诱导,让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确保合作顺利开展。学生交流过程中常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发现,及时给予肯定。在学生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合作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只有在经过思考之后,学生才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地探讨,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务必提出明确的探讨目标,不然学生会变得比较盲目,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进而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四、保证留足小组合作的时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使他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思考,使人人都有机会进行交流,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展示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当学生经过思考列出算式“15-9=?”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到退位减法,如何正确的计算及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为此,我把怎么样进行计算作为学生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以下安排:“15-9=?”小朋友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样进行计算,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方法,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于是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把计算的方法及思考作为了小组合作的内容,使学生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后,在小组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尤其是对于算理的讲解,他们得出了很多的方法,在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很多的算法和想法,一下子就把算理给掌握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在教学中,学生有时候并不需要也不想老师过多、过早地进行评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自己的个性喜好来做出对于他来说是合理的、最佳的方法与策略。过多、过早地进行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合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有理數乘法”中,有的小组提出用减法计算,有的小组提出用加法计算,这时,教师不可做孰优孰劣的评价,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肯定和鼓励,还有合理的引导,提出“当天数不断地增加,又怎么列式计算呢”的疑问。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彰显和体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策略,方可达成预期效果,获得理想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其数学学习的主要引导者,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发挥主动性,积极采取适当策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玥.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05).
[2]杨姣萍.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3]张伟庆.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J].科学导报,2016(16).
- 【发布时间】2019/2/21 9:47:45
- 【点击频次】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