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我对“语文教本”的几点理解

 

【作者】 柳 芳

【机构】 甘肃省西和县北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日翻看叶圣陶先生有关语文教学的论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技能……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读种种书。”初读之,觉得平淡无奇,后细细玩味,方觉出了该话的厚重内涵。现就自己的粗浅理解,略陈如下。
  一、语文教本不等同于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可以分析出的信息是:语文教本是例子,且不过是例子。既然语文教本仅仅是例子,则这语文教本便不等同于语文。现在,我们可以大略地将语文与语文教本作一个比照,从而说明二者的不同。首先,就语文而言,截止目前,即使我们一直尝试着为它界定一个概念,却也显得有点勉强,至于之前乃至现今所谓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字的表述,亦只是停留在作诠释的层次上,并非给了语文一个确凿的定义,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而我们知道,任何物事,在其内涵不明晰的情况下,要锁定其外延,实在艰难,故而,相应地我们委实没有能力为语文勾勒出一个恰当的范畴,因为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如此之说,乍听有点玄虚论的意味,但语文又的确这样。可见者如一草一木、星辰宇宙,可思者如一事一思、做人道德,莫不关涉语文,莫能出乎语文。况且,世界在发展,语文岂能独步于发展之外。这,大概就是语文的模糊处境吧。而语文教本相对来说便具体起来,它是语文的浓缩丸,是语文的点点滴滴,它一般以图文的形式向特定的群体呈现自己,它的美妙深刻被一页页的装订在一起,它有体积,有厚度,有重量……以此可见,语文教本与语文绝非一回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涓涓,后者茫茫。
  二、语文教本是开启语文世界的钥匙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既然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那么,例子又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成熟地认为,例子即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例子钻研得深透了,才能用好它,而用好它恰是为了“反三”。可见,这例子诚如一把钥匙,用准它,用好它,便足以打开整个语文世界的大门。此外,我们平日里总是念叨先贤的话,诸如“木受绳则直”“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等,联系语文教本的出现,我们不难想到,这教本不但是钥匙,同时也是“墨线”,是“规矩”,没有它,我们的语文学习将由何切人?尽管“生活处处皆语文”,“从生活中学语文”之类的说法至为盛行,但我觉得,这些说法单在于道出语文世界的广漠浩瀚和语文学习的灵活性而已,并非要削减抑或埋没语文教本的功用,因为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本意义的重大是显而易见的,它精妙地为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搭建了舞台,指示了方法,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行为不至于茫然无措;它简明生动地激发着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我们坚定愉悦地攀登着语文世界的云梯。这些道理,古人即已非常明晓,于是才有了“四书五经”、《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格》《古文观止》“三、百、千”等等一系列教本,而古人正是依托这些教本、通过这些例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
  三、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本
  叶圣陶先生认为用好语文教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技能……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读种种书”,这些定位是对的,但我以为这说法还是有点急躁,不够到位。因为用好语文教本的目的不仅这些,还必然地关系到厚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品德修为等方面。既然语文教本承载着如此之多的目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便没有理由不用好语文教本。那么,究竟如何用好语文教本、使语文教本取得最大值呢?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其一,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本是有伸缩性的,这一点,与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读种种书”是相吻合的。其二,语文教本的伸缩性是与教本的持有者密切相关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将语文教本尽可能地放大,引导学生深入教本,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到教本中的营养,并最终成为教本的主人。
  现以《草虫的村落》的教学为例。
  《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作者的想象中,草丛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小黑甲虫变成了英勇的武士,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成了俏丽的南国少女……在教学时,教师可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虫,进入到草虫的世界中去,从而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而情境的创设,可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去完成。设计的问题可以有:
  1、“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甲虫夫妻在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
  2、“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
  3、“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还会看见些什么?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吗?是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吗?
  ……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解决,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得以发散,同时,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身份的转换:由学生而作者而主人。
  • 【发布时间】2019/2/21 9:48:21
  • 【点击频次】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