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悦美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林秋娣

【机构】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发现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有意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来解决数学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从设置情境、自主研学、群学探究、以疑导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发现问题;悦美;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发现法教学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发现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有意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来解决数学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悦美”是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智慧,一种学习境界和一种学习效果。如何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悦美数学课堂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
  一、设置情境,引领发现质疑,打开思维闸门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为基础。课的开始应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以“置疑”开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大胆质疑,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带学生去当地旅游景点“云门山”玩电动游戏,通过图片介绍各种与平移、旋转有关的电动游戏项目。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项目入手,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播放电动游戏的玩乐视频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各种游戏项目的运动特点。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直直的运动和旋转的运动”两大类的数学问题。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时,导入新课时用动画演示埃及金字塔高度的测量情境,了解到古代人们就知道运用正比例的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产生置疑:正比例原理是怎样的?还可以运用正比例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在观察发现中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深刻体会数学课的“悦美”精神,加深了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初步感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学生勤思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自主研学,引领发现猜想,启程悦美学习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可以启程学生的悦美学习,使他们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加入“猜想”,就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式的思维,加快了知识的获得。
  三、群学探究,引领验证发现,体验悦美之“旅”
  新课标规定: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思维碰撞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索和验证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集体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合作之美。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开始学生由于受书本知识的影响,只能说出展开图是长方形,尔后通过群学探究发现如果不是沿着一条高展开,展开图不是长方形,学生跳出了原来的定势思维,合理猜想并通过亲身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多种展开图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而且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创造一个“人人参与、人人有体验、人人成功”的学习氛围。
  四、以疑导学,引领发现总结,收获悦美之乐
  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能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探索发现能力是学习者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非常核心的素养之一。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能力和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既悦美了数学课堂,又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曾仕华.浅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M]数学教学,2014。
  [2]万礼修,刘奕.彰显教学智慧打造有效课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王向阳.一堂课的灵魂:教师的语言艺术[G]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 【发布时间】2019/2/21 9:50:12
  • 【点击频次】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