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大多感觉难学,进而产生了较多的学困生。时间久了,学习成绩若拉开距离,学生的自信心会倍受打击,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一直是小学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只要学生有了学习自信,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指导,学困生很快便会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信心;因材施教;学习体验;活动参与;问题解决
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会感到困难,不愿意上数学课,甚至恐惧学习数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失去了自信心。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畏学心理,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快乐学习数学。
一、因材施教,相信所有的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信任学生,对他们怀着期待,学生就会微妙地觉察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同时也激发了自信心,产生了进步的动力,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目标。学生是否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其自信心的强弱反映不同,进步的程度也有所差异,老师给予每个学生以信任,能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是其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问目标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表扬,让学生倍感成就,进而建立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相关知识点时,我布置作业: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大家课后动脑筋想一想,亲自动手操作剪一下,下节课检查作业。待到下节数学课,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剪法。这时,我发现以往不爱学习数学的A同学,因为此题是他特别喜爱的手工操作题,他正犹豫着想举起手,特别想回答的表情,但又自感信心不足。我意识到这是激发A同学学习数学兴趣,建立自信的良好时机。于是,我就笑着鼓励他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看到我肯定的目光,他的勇气一下子上来了。只见他小手拿出三张已剪好的长方形的纸,分别给同学们讲出了他不同的三种答案。我首先鼓起掌,同学们也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及时给予高度评价,“A同学讲得很正确,很好,希望大家以后向他学习,爱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全面,敢于回答问题。”通过几次类似的表扬和引导,A同学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数学成为了他最爱学的科目。可见,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得了积极的学习动力,直接感受到了自身力量,增强了自信心,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推动了他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让数学学困生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长期的厌学心理产生了一部分数学学困生,他们亟待建立学习自信,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同样渴望成功。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提问,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精彩的回答,请大家给予鼓掌,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便给予适时的表扬。我也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让已经听懂的同学帮助还未听懂的同学,让数学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另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做一次小测试,对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给予奖励,同样对于成绩提高超过十分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及时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可以增强学生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目标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使他们步入获取成功的良性循环。
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主动参与,注重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游戏、小组合作比赛、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气氛活跃的课堂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举例,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比较中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都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的情绪,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四、在问题解决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组织练习,学用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行练习设计时,应注意学用结合,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精心的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更高年级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信心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盘明.刍议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6(12):72.
[2]陶峰.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1):14.
[3]蔡海艳.例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05):53.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信心;因材施教;学习体验;活动参与;问题解决
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会感到困难,不愿意上数学课,甚至恐惧学习数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失去了自信心。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畏学心理,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快乐学习数学。
一、因材施教,相信所有的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信任学生,对他们怀着期待,学生就会微妙地觉察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同时也激发了自信心,产生了进步的动力,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目标。学生是否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其自信心的强弱反映不同,进步的程度也有所差异,老师给予每个学生以信任,能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是其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问目标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表扬,让学生倍感成就,进而建立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相关知识点时,我布置作业: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大家课后动脑筋想一想,亲自动手操作剪一下,下节课检查作业。待到下节数学课,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剪法。这时,我发现以往不爱学习数学的A同学,因为此题是他特别喜爱的手工操作题,他正犹豫着想举起手,特别想回答的表情,但又自感信心不足。我意识到这是激发A同学学习数学兴趣,建立自信的良好时机。于是,我就笑着鼓励他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看到我肯定的目光,他的勇气一下子上来了。只见他小手拿出三张已剪好的长方形的纸,分别给同学们讲出了他不同的三种答案。我首先鼓起掌,同学们也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及时给予高度评价,“A同学讲得很正确,很好,希望大家以后向他学习,爱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全面,敢于回答问题。”通过几次类似的表扬和引导,A同学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数学成为了他最爱学的科目。可见,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得了积极的学习动力,直接感受到了自身力量,增强了自信心,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推动了他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让数学学困生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长期的厌学心理产生了一部分数学学困生,他们亟待建立学习自信,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同样渴望成功。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提问,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精彩的回答,请大家给予鼓掌,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便给予适时的表扬。我也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让已经听懂的同学帮助还未听懂的同学,让数学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另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做一次小测试,对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给予奖励,同样对于成绩提高超过十分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及时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可以增强学生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目标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使他们步入获取成功的良性循环。
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主动参与,注重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游戏、小组合作比赛、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气氛活跃的课堂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举例,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比较中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都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的情绪,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四、在问题解决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组织练习,学用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行练习设计时,应注意学用结合,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精心的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更高年级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信心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盘明.刍议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6(12):72.
[2]陶峰.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1):14.
[3]蔡海艳.例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05):53.
- 【发布时间】2019/2/21 9:50:23
- 【点击频次】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