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问题解决是非常规的,学生必须探索、推理并有效地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种观点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非常规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增强,而不仅仅是获得新的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技能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经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在世界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出,问题解决要成为今后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已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非常规的,学生必须探索、推理并有效地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种观点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非常规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增强,而不仅仅是获得新的技能。近年来,国际上所进行的以问题解决为主体的数学教育改革,主要是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即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算作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算作问题。那么问题解决和我们平常讲的“解题”或“练习”有什么区别呢?其一,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二,练习往往针对某些知识或技能,着重对某项数学技能进行练习;问题解决着重如何将一般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新情况中,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三,练习着重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如何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解决是一种探索和研究活动。其四,练习可以对某一类习题反复演练,而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有创新性。
二、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及思维技能
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了解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起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作用。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接受到了信息,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已知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努力之中。小学数学中大量的数学问题是以应用题形式出现的,解答应用题时,了解问题情境显得尤其重要。第二,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了解问题情境,尤其是正确地理解了情境命题的关键词语之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与问题情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从而将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从情境中分离出来。第三,寻求解决方法。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便随即看清了它们之间的差距,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求填补这个差距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利用已有信息,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加工的基本思想是变更问题,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变更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目标。第四,求得解答并检验。把寻求到的解决方法实施于已经清楚辨认的问题情境之中,求得问题的解答。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常常使用的思维技能包括(1)分类:根据相关特征、属性把信息分类、分组。(2)比较:根据共同特征确定多组信息间的共性和差异。(3)推理:按照逻辑意义依照一种等级顺序安排一些条款。(4)分析:分析问题的部分和整体。(5)确定模式和关系:认识一个关系中两个或多个特征、属性间的特殊变化。(6)归纳:从合在一起的线索中抽出一个一般结论。(7)演绎:从所给的一般结论推导出各种特殊情境或例子。(8)空间想象:想象一种情境或一个对象,为解决一个与没有具体操作帮助的情境或对象有关的问题,对各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对象进行心理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
问题解决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训练解题策略。在课程的处理上,要将问题解决思想融入教材编制中,单独编制训练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集,且问题要以活动形式给出,强调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每一项活动前要先指明本活动的问题解决策略。因此,问题解决教学应重在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系统地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扩展问题。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1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2)对思考对象展开联想,将其归纳到已有的经验中去。(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
2.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3.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4.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种学习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几种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才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获得学习成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就是能用于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学习应强调问题解决意识,增加问题解决知识。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也没把问题解决策略单独提出来训练,较多的是具体的解题方法。因此,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应增加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容,有目的地根据问题解决策略组织问题,改变传统的只为巩固知识或方法编制习题集的做法,依据问题解决策略分类编制习题集,有意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技能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经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在世界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出,问题解决要成为今后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已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非常规的,学生必须探索、推理并有效地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种观点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非常规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增强,而不仅仅是获得新的技能。近年来,国际上所进行的以问题解决为主体的数学教育改革,主要是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即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算作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算作问题。那么问题解决和我们平常讲的“解题”或“练习”有什么区别呢?其一,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二,练习往往针对某些知识或技能,着重对某项数学技能进行练习;问题解决着重如何将一般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新情况中,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三,练习着重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如何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解决是一种探索和研究活动。其四,练习可以对某一类习题反复演练,而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有创新性。
二、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及思维技能
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了解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起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作用。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接受到了信息,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已知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努力之中。小学数学中大量的数学问题是以应用题形式出现的,解答应用题时,了解问题情境显得尤其重要。第二,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了解问题情境,尤其是正确地理解了情境命题的关键词语之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与问题情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从而将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从情境中分离出来。第三,寻求解决方法。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便随即看清了它们之间的差距,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求填补这个差距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利用已有信息,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加工的基本思想是变更问题,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变更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目标。第四,求得解答并检验。把寻求到的解决方法实施于已经清楚辨认的问题情境之中,求得问题的解答。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常常使用的思维技能包括(1)分类:根据相关特征、属性把信息分类、分组。(2)比较:根据共同特征确定多组信息间的共性和差异。(3)推理:按照逻辑意义依照一种等级顺序安排一些条款。(4)分析:分析问题的部分和整体。(5)确定模式和关系:认识一个关系中两个或多个特征、属性间的特殊变化。(6)归纳:从合在一起的线索中抽出一个一般结论。(7)演绎:从所给的一般结论推导出各种特殊情境或例子。(8)空间想象:想象一种情境或一个对象,为解决一个与没有具体操作帮助的情境或对象有关的问题,对各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对象进行心理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
问题解决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训练解题策略。在课程的处理上,要将问题解决思想融入教材编制中,单独编制训练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集,且问题要以活动形式给出,强调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每一项活动前要先指明本活动的问题解决策略。因此,问题解决教学应重在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系统地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扩展问题。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1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2)对思考对象展开联想,将其归纳到已有的经验中去。(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
2.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3.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4.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种学习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几种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才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获得学习成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就是能用于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学习应强调问题解决意识,增加问题解决知识。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也没把问题解决策略单独提出来训练,较多的是具体的解题方法。因此,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应增加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容,有目的地根据问题解决策略组织问题,改变传统的只为巩固知识或方法编制习题集的做法,依据问题解决策略分类编制习题集,有意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9/2/21 9:53:39
- 【点击频次】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