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分析入手,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
关键词:学习方法;创造性思维;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加强疏导,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研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想象得出情境,找得到突破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假设物理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物理知识的学生,他们对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还会有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方说,老师在给学生讲述光的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准备一个小玻璃缸,然后在玻璃缸里盛满了水,在水中放入几颗橡皮,橡皮沉入水底,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用一根竹签来插水中的橡皮,这个时候,因为学生总觉得肉眼看到的橡皮的位置是准确(其实是错位的,不准确的),便轻松的将竹签插橡皮了,发现按照之前的位置判断,是不能准确的插中橡皮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发信号,如果按照错误的直觉的判断,是会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错误的判断的。接着,老师再将玻璃岗的水倒掉,再让学生按照直觉的判断,用竹签插橡皮,这种情况下,反而就成功了。通过这个试验,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光的一个特性――折射现象。学习“惯性”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的概念。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并积极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填鸭式教学效果。而注重生活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时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发言,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地构思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例如: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上面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让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层次化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理解欧姆定律及会用欧姆定律解题非常重要。如何能学生对欧姆定律记忆深刻?个人认为还是要多加训练。设立专门的《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多运用巩固。练习课中注意例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具有代表性是指能概括一系列类型的题、常考题、易错题、变一变又是一道新题的题目。以欧姆定律为例,笔者喜欢把它分为五类题型:第一类是一个用电器的题型,主要正对欧姆定律及两个推导公式的运用;第二类是两个用电器串联的题型,主要将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联系训练;第三类是两个用电器并联的题型,主要将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联系训练;第四类是开关问题,涉及到短路问题;第五类是滑动变阻器求极值问题。当然,具体练习课应该讲到什么层次还需要根据学情判断。这里就不赘述。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顺藤摸瓜。 如:一块冰浮在盛水的容器中,当这块冰溶化后,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由冰浮在水面知:冰受到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F浮=G冰)。很多学生得出以上结论后,会感到离要解决的问题甚远而放弃,教师应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找出除了“冰浮在水中”外,还有“冰溶化后”这个条件,冰溶化后就变成水了,那么冰溶化前和溶化后的重力相等,那么就有以下关系:F浮=G冰=G冰化水,p水.gV排=p水.gV冰化水,V排=V冰化水,即冰排开水的体积和冰化成水的体积相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上学路上、等车时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突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平时重视对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和画图习惯的培养,加强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建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物理思维品质,物理教学就会越来越生动,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喜欢学物理以至更会学物理。
关键词:学习方法;创造性思维;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加强疏导,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研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想象得出情境,找得到突破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假设物理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物理知识的学生,他们对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还会有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方说,老师在给学生讲述光的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准备一个小玻璃缸,然后在玻璃缸里盛满了水,在水中放入几颗橡皮,橡皮沉入水底,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用一根竹签来插水中的橡皮,这个时候,因为学生总觉得肉眼看到的橡皮的位置是准确(其实是错位的,不准确的),便轻松的将竹签插橡皮了,发现按照之前的位置判断,是不能准确的插中橡皮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发信号,如果按照错误的直觉的判断,是会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错误的判断的。接着,老师再将玻璃岗的水倒掉,再让学生按照直觉的判断,用竹签插橡皮,这种情况下,反而就成功了。通过这个试验,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光的一个特性――折射现象。学习“惯性”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的概念。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并积极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填鸭式教学效果。而注重生活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时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发言,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地构思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例如: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上面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让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层次化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理解欧姆定律及会用欧姆定律解题非常重要。如何能学生对欧姆定律记忆深刻?个人认为还是要多加训练。设立专门的《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多运用巩固。练习课中注意例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具有代表性是指能概括一系列类型的题、常考题、易错题、变一变又是一道新题的题目。以欧姆定律为例,笔者喜欢把它分为五类题型:第一类是一个用电器的题型,主要正对欧姆定律及两个推导公式的运用;第二类是两个用电器串联的题型,主要将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联系训练;第三类是两个用电器并联的题型,主要将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联系训练;第四类是开关问题,涉及到短路问题;第五类是滑动变阻器求极值问题。当然,具体练习课应该讲到什么层次还需要根据学情判断。这里就不赘述。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顺藤摸瓜。 如:一块冰浮在盛水的容器中,当这块冰溶化后,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由冰浮在水面知:冰受到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F浮=G冰)。很多学生得出以上结论后,会感到离要解决的问题甚远而放弃,教师应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找出除了“冰浮在水中”外,还有“冰溶化后”这个条件,冰溶化后就变成水了,那么冰溶化前和溶化后的重力相等,那么就有以下关系:F浮=G冰=G冰化水,p水.gV排=p水.gV冰化水,V排=V冰化水,即冰排开水的体积和冰化成水的体积相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上学路上、等车时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突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平时重视对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和画图习惯的培养,加强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建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物理思维品质,物理教学就会越来越生动,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喜欢学物理以至更会学物理。
- 【发布时间】2019/2/21 9:54:07
- 【点击频次】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