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关键词:预习到位;积累习惯;领略内涵;彰显个性;相辅相成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成为众多高中学生困扰的问题。百度百科将语文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学习语文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开拓。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许多同学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积累习惯、创设形象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学习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学习语文,在小学所学的汉字大家都认识,但并不是认识这些常用字,阅读能力就强,每个人的阅读量和写作培养是不同的,我们称为阅读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到初三在考试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因而,考试的成绩自然不能反映课堂所学,只有从小学开始,课外读物读得多的,写的多的,阅读素养就会比较高,语文成绩自然就好,踏踏实实多读多写,是提高阅读素养及写作能力的唯一手段,阅读素养提高了,才会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阅读习惯、领略内涵
在阅读时要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自己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关于阅读习惯,首先是诵读,其次是精读,再次是泛读,最后是勤动笔。主要是想办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好能制定阅读计划,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题材不限,以孩子的兴趣为主,没兴趣孩子不会看,可以是历史、军事、散文、游记、传记、经济、自然、科技等书籍,注意控制孩子对非名著小说的阅读,在经过1年以上的阅读后,阅读理解能力能得到提高,如果能进行及时的分析、归纳总结,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就能同时锻炼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四、注重写作、彰显个性
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最好找专门的作文补习学校,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写作练习。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孩子是受益终身的。如果以参加高考为终点的话,在刚进入初中,也就还是这个马拉松的长跑中的起步阶段,家长和学生要做到的是,树立信心,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坚持不懈进行“阅读素养”和数理思维能力的锻炼,不要在乎别人偷跑几步。现今不管是在小学或初中,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对能力的培养极其有限。所以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
五、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学们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复印机”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时代感强的事件,广泛涉猎名家著作,让听说读写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导向。刚才我们围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习的习惯,二是积累的习惯,三是阅读的习惯,四是写作的习惯,五是动脑的习惯。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只能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或基本的原则,而真正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全部是学生的事。所以,学习高中语文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从积累、读书、作文入手,反复的练习,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预习到位;积累习惯;领略内涵;彰显个性;相辅相成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成为众多高中学生困扰的问题。百度百科将语文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学习语文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开拓。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许多同学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积累习惯、创设形象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学习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学习语文,在小学所学的汉字大家都认识,但并不是认识这些常用字,阅读能力就强,每个人的阅读量和写作培养是不同的,我们称为阅读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到初三在考试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因而,考试的成绩自然不能反映课堂所学,只有从小学开始,课外读物读得多的,写的多的,阅读素养就会比较高,语文成绩自然就好,踏踏实实多读多写,是提高阅读素养及写作能力的唯一手段,阅读素养提高了,才会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阅读习惯、领略内涵
在阅读时要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自己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关于阅读习惯,首先是诵读,其次是精读,再次是泛读,最后是勤动笔。主要是想办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好能制定阅读计划,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题材不限,以孩子的兴趣为主,没兴趣孩子不会看,可以是历史、军事、散文、游记、传记、经济、自然、科技等书籍,注意控制孩子对非名著小说的阅读,在经过1年以上的阅读后,阅读理解能力能得到提高,如果能进行及时的分析、归纳总结,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就能同时锻炼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四、注重写作、彰显个性
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最好找专门的作文补习学校,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写作练习。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孩子是受益终身的。如果以参加高考为终点的话,在刚进入初中,也就还是这个马拉松的长跑中的起步阶段,家长和学生要做到的是,树立信心,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坚持不懈进行“阅读素养”和数理思维能力的锻炼,不要在乎别人偷跑几步。现今不管是在小学或初中,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对能力的培养极其有限。所以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
五、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学们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复印机”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时代感强的事件,广泛涉猎名家著作,让听说读写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导向。刚才我们围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习的习惯,二是积累的习惯,三是阅读的习惯,四是写作的习惯,五是动脑的习惯。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只能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或基本的原则,而真正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全部是学生的事。所以,学习高中语文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从积累、读书、作文入手,反复的练习,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5:53
- 【点击频次】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