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对待,而不要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机器来对待,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就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以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以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整十数”一课时,课前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班中学生对几十的数都能认读了,但对于这些数的组成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因此,在课堂上重点围绕理解数的组成展开教学,对学生已经会的读数、写数、数数采取了略讲或不讲: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一些整十数,再选择几个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表示出这些数,使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整十数的组成。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感到疑惑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辅导,对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采取略讲或不讲,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生为本,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课堂设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论教。
例如,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我们如果单纯告诉学生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记住,在解题过程中自然很难应用。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会是怎样呢?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呢?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同样在数学中,数字与数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情景的创设,生活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顺势引入教学主题,让学生知道数字与数字之间也是存在着关系,而不是单独的个体。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前后桌的同学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让学生进行操作,尝试写出自己拼法的算式。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刚才自己动手操作,将算式写出来,先来看第一个,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表演,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同学间的合作,思考探索真正明白“因数与倍数”这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将其牢固记住,活灵活现地应用。
三、以生为本,设计合适的练习题
新知的掌握需要练习的辅助,因此一节课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四十分钟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一直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许还有些困难。怎样来处理这其中的矛盾呢?练习题可以很好的帮忙。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同时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如果在练习中适当的渗透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这样即让学生感到亲近,不枯燥,而且也让学生解决后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情绪、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数学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兴趣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得以发展。
一、以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整十数”一课时,课前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班中学生对几十的数都能认读了,但对于这些数的组成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因此,在课堂上重点围绕理解数的组成展开教学,对学生已经会的读数、写数、数数采取了略讲或不讲: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一些整十数,再选择几个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表示出这些数,使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整十数的组成。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感到疑惑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辅导,对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采取略讲或不讲,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生为本,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课堂设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论教。
例如,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我们如果单纯告诉学生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记住,在解题过程中自然很难应用。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会是怎样呢?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呢?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同样在数学中,数字与数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情景的创设,生活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顺势引入教学主题,让学生知道数字与数字之间也是存在着关系,而不是单独的个体。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前后桌的同学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让学生进行操作,尝试写出自己拼法的算式。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刚才自己动手操作,将算式写出来,先来看第一个,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表演,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同学间的合作,思考探索真正明白“因数与倍数”这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将其牢固记住,活灵活现地应用。
三、以生为本,设计合适的练习题
新知的掌握需要练习的辅助,因此一节课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四十分钟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一直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许还有些困难。怎样来处理这其中的矛盾呢?练习题可以很好的帮忙。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同时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如果在练习中适当的渗透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这样即让学生感到亲近,不枯燥,而且也让学生解决后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情绪、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数学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兴趣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得以发展。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5:10
- 【点击频次】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