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万教授“十悟歌唱”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广元市文联、广元市文化馆、广元市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到人民中去”音乐大讲堂走进广元的活动,聆听了陈万教授的“十悟歌唱”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笔者从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与歌唱的动力、歌唱的语言、歌唱的机能训练、歌唱的换声与高音的突破等方面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并运用于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十悟歌唱”;音乐教学;运用
陈万,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创作有民族歌剧《大江船夫》、歌剧《羊角花开》(合作)、电视剧《汶川儿女》交响音乐(合作)、纪录片《又见汶川》(合作)交响音乐、山水实景剧《恋?五凤传奇》等大量的原创音乐作品。其中大合唱作品《羊角花开》(作曲/合作)获得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优秀奖,大合唱作品《站在新起点》(作曲)获得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室内乐与合唱)优秀奖,无伴奏合唱作品《彝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合唱节优秀新作品奖。文化部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文华声乐节目表演奖获得者,曾获得:“玉龙杯”西部12省青年歌手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选拔赛民族唱法第一名;四川省第二届声乐大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第一名;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重庆赛区民族唱法第一名;首届川渝情歌大赛金奖等。著有:《如何演唱川渝民歌》《歌唱的性格与气质》《小溪是我生命的河——陈万创作艺术歌曲》《电视剧<汶川儿女>音乐总谱》《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羌族艺术》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唱组曲《鸟语四季》入选2016年中国文艺基金扶持计划。
2018年10月18日,笔者有幸聆听了陈万教授的“十悟歌唱”讲座,深有感悟并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
一、歌唱姿势
培养与保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是使歌唱发声各部分器官的机能得以正常、自如活动,掌握与运用歌唱基本技巧的前提。陈万教授说:“不能受到电视中舞台表演者的影响,歌唱姿势需含胸拔背,放松胸腔,调整自己的呼吸。”
歌唱中的表情与局部动作不只是个人形象和表演的问题。它与发声也直接相关,僵硬的局部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就很难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下巴在歌唱时,前伸的问题,它会使气息与位置脱节,破坏声音的垂直线,发出来的声音肯定是紧、白、浅、卡的,尤其唱高音是非常吃力的,音域很难扩展!其实歌唱的状态是个整体,它是平衡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部分肌肉的动作,因此协调好整体的歌唱平衡,是与歌唱的姿势和表情不可分割的,必须内外和谐一致。
歌唱时的姿势应当是积极的,兴奋的,同时还要注意自然和放松,这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两脚不要并的太紧,应当有半尺左右的距离,可以一前一后,重心随时移动在前脚和后脚,而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积极而有力的。腰背脖子连起来形成一堵墙,小腹有力的托住叹下来的气息,两条腿站得很稳定,不至于一推就晃。面部和胸腹要兴奋,自然不能僵硬和紧张。整个人在站立时要求含胸拔背。后腰似乎有推动的作用,两臂放松,两肩稍后,歌唱时随意做出各种动作,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状态的姿势。
二、歌唱的呼吸与歌唱的动力
气息是发声歌唱的原动力。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也唱不出完美的歌。
(一)歌唱的呼吸是支点
歌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动力,也是根本,想要发出好的声音,必须有好的呼吸支持,否则将无法歌唱。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当我们不会使用呼吸时,气息吸的深但是一张嘴唱歌气息全都上来一下子跑光了,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有两种解决办法。
1.演唱中保持吸气状态。
在向外唱的同时始终保持吸气状态,形成内外对抗,它不仅可以保证气息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用吸气状态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可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他能保证声音与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深度和畅通无阻。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就越是要向里吸,问题就可以缓解下来,在客观上讲,气息有用之不竭之感。
2.演唱中的叹气状态
一般在演唱中出现气不够,用气短和憋气现象,这与气僵解和气潜有直接的关系。解决的办法最好是放松和叹气。在使用叹气状态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声气脱节,难以保持住呼吸了。
(二)歌唱的动力有三种运动方式
1.歌唱是找舒服,不是找力量;
2.声音放在脚边上舒服地放下来;
3.歌唱时从下往上,肚子是收的,因为唱歌用气到最后没有气息,自然就是最好的。
三、歌唱的语言
歌唱的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
(一)松喉松字
1.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切莫把他咬死。
陈万教授在《十悟歌唱》的讲座中提到他的灵感是来自于爱唱山歌的父亲,他练习唱歌时总是练一天休息三天,而父亲从早唱到晚都没有问题,一次父亲生病了在家里休息做饭,自己和母亲在山上干活,中午时候父亲吆喝道:“娃儿‘e’!回家吃饭咯哦!”这时候他突然明白原来是这样——松喉松字。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眉、眼、嘴,是五官中最重要的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有的学生在演唱中眼睛是一直翻在上面来唱,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其实恰恰相反,它会造成气息高的毛病,使声音浅而紧,很难得到好的头腔共鸣。眉毛似乎在歌唱中总是八字眉,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动作,八字眉的歌唱状态,是气浅的表现,这样的声音肯定是僵的。我通常的解决的办法是眼睛不要虚着唱歌,注意眼睛睁大些,表情自然一些,感情真切一些就解决了。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口,应当张得开,放的松,做出各种动作,而不影响声音。也就是每个字都要咬的准,放得开,咬而不紧。赋予每一个字鲜活的生命感,而不是咬死。
2.咬字儿不能破坏乐句本身的旋律性和线条感。
比如“南泥湾”、“小河淌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性和线条感特别的明显,也是歌曲最大的特点。如若太过于着重咬字就会让旋律断断续续,从而无法真正表现歌曲。
3.咬字儿不能吃字。
声乐艺术是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从字头到归韵,从轻重到情感,从平缓到强烈,歌唱者都必须讲究吐字的清晰,俗话说“字正腔圆”。字正腔圆——“出声”、“引腹”、“归韵”。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头,即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方法咬准,而所谓的“出声”,是由21个声母来承担,我们把整个部分称为“字头”。那么,“引腹”是指延长发响的韵母,通常也叫字腹。“归韵“是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吧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歌唱中,一般字头要唱的短、轻、准。吐字,是字腹和字尾部分的技术,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段的收尾阶段,是完成字音,决定字意的正确表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押韵”或“归韵”,是歌词音乐韵律美感的基础。如“爱”字的i,“江”字的ng,都是字尾,都是口腔收拢至完全关闭而发出音素。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如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角玉梅演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第一段结尾句,这一句结尾,孩子的韵头在演唱的姚准字头的基础上,要短促有力,韵腹在演唱时要把声音放出来。在气息的支托下一直把口型保持到最后一个音尾,最后收韵归声。
4.咬字儿不能影响声音的流畅性和共鸣的统一。
共鸣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洪亮而亲切的嗓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重要,如乐队吹奏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再用力声音也会很弱小,传不远。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了。而且还能传送得较远较广。陈万教授讲:“歌唱者就像演奏者手中的乐器,要让自己发出号的声音,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引起共鸣而发出的声音就变得优美动听了。”因此咬字儿不能影响声音的流畅性和共鸣的统一。让字和声得到统一,歌声才能变的圆润和明亮。如新疆民歌《曲蔓地》中有一句自成音节的单韵母“a”的唱腔,演唱时打开腔体,口型按照发“a”字母的状态打开,在气息的支托下一口气唱完。虽然旋律起伏变化,但在气息和共鸣的支持下口型一直保持不变到全句结束,一气呵成!
四、歌唱的机能训练
陈万教授讲:“重视整个呼吸肌肉群的训练”。呼吸器官及三种呼吸类型呼吸,是歌唱时的基石,就如同在建设高楼时的地基一般。要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即:呼吸是源头、是根本。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胸腔、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口、鼻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即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比较平静也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与生活中的呼吸运动是不同的,吸气动作要快,呼气动作要慢。一首作品中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变化,要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支持和灵活的运用才能够得以完成。
五、歌唱的换声与高音的突破
唱歌换声点是:真假声换声点的位置,一般是小字2组升F到G。教师教学时可采用陈万教授所用的上行阶,三度、五度、八度,用“啦”、“哩”练习。首先注意唱到换声点时,所有母音都要掺进“i”音的音色,达到掩盖的目的。其次在通过换声区时,要注意放下喉头,找到打哈欠时的喉位,并保持喉头的稳定,不能随着音的升高而随意抬高喉头,同时,抬起软腭打开咽腔,使声音顺利掩盖过渡。然后换声区过渡时,还要保持头腔共鸣,使声音全部进入头腔,形成意大利关闭唱法。不能忽前忽后,更不能使声音掉进喉咙里,造成一种舌根下压发紧的声音,这样既影响换声,又影响吐字。最后进入换声区时,还要注意声音不要太散、太大,这样能很难控制声音的掩盖,而且容易造成声音吃力、疲劳,而是要将声音焦点集中,在保持声音管状的同时,将元音变窄,使声音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状,上小是指将声音焦点集中,下大是指将喉咙充分打开,这样掩盖后的声音就会省力、明亮、有穿透力。对有些高音困难的,学生,可用掺假声、半声的感觉训练,音越高假声越多,越轻松。
六、歌唱学习的方法
陈万教师讲:“只有学会改变自己的固有坏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要重视基础的训练,切莫急于求成,虚荣与功利是歌唱学习的天敌。通往美好歌唱的基本路径是:松喉→松字→找到呼吸的支点→找到声音的共鸣(头腔和胸腔)→咬字(呼吸的支点上和声音的位置上)→音色。”他还说:“当代歌唱四病现象,高高在上的歌唱心理,天马行空的歌唱内容,装腔作势的歌唱表演,无病呻吟的歌唱表达。”是的,生活能锻造出真正的歌唱家,真诚善良的人才能发出真诚,善良,具有正能量的歌。歌唱不是我们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工具,一个好的歌唱者,不仅要有漂亮的嗓音和掌握好的方法,更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增强自信,永不言败。学习声乐是一个太苦、太累的差使,需要很大的投入,只有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永攀高峰。因此,一定要有吃苦心理准备,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七、总结
声乐的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虽然训练的手法各不相同,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声乐人才。这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是我们最为平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9月1日
[2]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陈万,谈我国民族唱法风格的多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6月
[4]陈万,如何演唱川渝民歌[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发行
关键词:“十悟歌唱”;音乐教学;运用
陈万,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创作有民族歌剧《大江船夫》、歌剧《羊角花开》(合作)、电视剧《汶川儿女》交响音乐(合作)、纪录片《又见汶川》(合作)交响音乐、山水实景剧《恋?五凤传奇》等大量的原创音乐作品。其中大合唱作品《羊角花开》(作曲/合作)获得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优秀奖,大合唱作品《站在新起点》(作曲)获得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室内乐与合唱)优秀奖,无伴奏合唱作品《彝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合唱节优秀新作品奖。文化部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文华声乐节目表演奖获得者,曾获得:“玉龙杯”西部12省青年歌手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选拔赛民族唱法第一名;四川省第二届声乐大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第一名;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重庆赛区民族唱法第一名;首届川渝情歌大赛金奖等。著有:《如何演唱川渝民歌》《歌唱的性格与气质》《小溪是我生命的河——陈万创作艺术歌曲》《电视剧<汶川儿女>音乐总谱》《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羌族艺术》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唱组曲《鸟语四季》入选2016年中国文艺基金扶持计划。
2018年10月18日,笔者有幸聆听了陈万教授的“十悟歌唱”讲座,深有感悟并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
一、歌唱姿势
培养与保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是使歌唱发声各部分器官的机能得以正常、自如活动,掌握与运用歌唱基本技巧的前提。陈万教授说:“不能受到电视中舞台表演者的影响,歌唱姿势需含胸拔背,放松胸腔,调整自己的呼吸。”
歌唱中的表情与局部动作不只是个人形象和表演的问题。它与发声也直接相关,僵硬的局部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就很难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下巴在歌唱时,前伸的问题,它会使气息与位置脱节,破坏声音的垂直线,发出来的声音肯定是紧、白、浅、卡的,尤其唱高音是非常吃力的,音域很难扩展!其实歌唱的状态是个整体,它是平衡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部分肌肉的动作,因此协调好整体的歌唱平衡,是与歌唱的姿势和表情不可分割的,必须内外和谐一致。
歌唱时的姿势应当是积极的,兴奋的,同时还要注意自然和放松,这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两脚不要并的太紧,应当有半尺左右的距离,可以一前一后,重心随时移动在前脚和后脚,而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积极而有力的。腰背脖子连起来形成一堵墙,小腹有力的托住叹下来的气息,两条腿站得很稳定,不至于一推就晃。面部和胸腹要兴奋,自然不能僵硬和紧张。整个人在站立时要求含胸拔背。后腰似乎有推动的作用,两臂放松,两肩稍后,歌唱时随意做出各种动作,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状态的姿势。
二、歌唱的呼吸与歌唱的动力
气息是发声歌唱的原动力。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也唱不出完美的歌。
(一)歌唱的呼吸是支点
歌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动力,也是根本,想要发出好的声音,必须有好的呼吸支持,否则将无法歌唱。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当我们不会使用呼吸时,气息吸的深但是一张嘴唱歌气息全都上来一下子跑光了,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有两种解决办法。
1.演唱中保持吸气状态。
在向外唱的同时始终保持吸气状态,形成内外对抗,它不仅可以保证气息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用吸气状态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可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他能保证声音与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深度和畅通无阻。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就越是要向里吸,问题就可以缓解下来,在客观上讲,气息有用之不竭之感。
2.演唱中的叹气状态
一般在演唱中出现气不够,用气短和憋气现象,这与气僵解和气潜有直接的关系。解决的办法最好是放松和叹气。在使用叹气状态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声气脱节,难以保持住呼吸了。
(二)歌唱的动力有三种运动方式
1.歌唱是找舒服,不是找力量;
2.声音放在脚边上舒服地放下来;
3.歌唱时从下往上,肚子是收的,因为唱歌用气到最后没有气息,自然就是最好的。
三、歌唱的语言
歌唱的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
(一)松喉松字
1.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切莫把他咬死。
陈万教授在《十悟歌唱》的讲座中提到他的灵感是来自于爱唱山歌的父亲,他练习唱歌时总是练一天休息三天,而父亲从早唱到晚都没有问题,一次父亲生病了在家里休息做饭,自己和母亲在山上干活,中午时候父亲吆喝道:“娃儿‘e’!回家吃饭咯哦!”这时候他突然明白原来是这样——松喉松字。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眉、眼、嘴,是五官中最重要的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有的学生在演唱中眼睛是一直翻在上面来唱,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其实恰恰相反,它会造成气息高的毛病,使声音浅而紧,很难得到好的头腔共鸣。眉毛似乎在歌唱中总是八字眉,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动作,八字眉的歌唱状态,是气浅的表现,这样的声音肯定是僵的。我通常的解决的办法是眼睛不要虚着唱歌,注意眼睛睁大些,表情自然一些,感情真切一些就解决了。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口,应当张得开,放的松,做出各种动作,而不影响声音。也就是每个字都要咬的准,放得开,咬而不紧。赋予每一个字鲜活的生命感,而不是咬死。
2.咬字儿不能破坏乐句本身的旋律性和线条感。
比如“南泥湾”、“小河淌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性和线条感特别的明显,也是歌曲最大的特点。如若太过于着重咬字就会让旋律断断续续,从而无法真正表现歌曲。
3.咬字儿不能吃字。
声乐艺术是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从字头到归韵,从轻重到情感,从平缓到强烈,歌唱者都必须讲究吐字的清晰,俗话说“字正腔圆”。字正腔圆——“出声”、“引腹”、“归韵”。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头,即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方法咬准,而所谓的“出声”,是由21个声母来承担,我们把整个部分称为“字头”。那么,“引腹”是指延长发响的韵母,通常也叫字腹。“归韵“是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吧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歌唱中,一般字头要唱的短、轻、准。吐字,是字腹和字尾部分的技术,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段的收尾阶段,是完成字音,决定字意的正确表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押韵”或“归韵”,是歌词音乐韵律美感的基础。如“爱”字的i,“江”字的ng,都是字尾,都是口腔收拢至完全关闭而发出音素。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如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角玉梅演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第一段结尾句,这一句结尾,孩子的韵头在演唱的姚准字头的基础上,要短促有力,韵腹在演唱时要把声音放出来。在气息的支托下一直把口型保持到最后一个音尾,最后收韵归声。
4.咬字儿不能影响声音的流畅性和共鸣的统一。
共鸣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洪亮而亲切的嗓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重要,如乐队吹奏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再用力声音也会很弱小,传不远。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了。而且还能传送得较远较广。陈万教授讲:“歌唱者就像演奏者手中的乐器,要让自己发出号的声音,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引起共鸣而发出的声音就变得优美动听了。”因此咬字儿不能影响声音的流畅性和共鸣的统一。让字和声得到统一,歌声才能变的圆润和明亮。如新疆民歌《曲蔓地》中有一句自成音节的单韵母“a”的唱腔,演唱时打开腔体,口型按照发“a”字母的状态打开,在气息的支托下一口气唱完。虽然旋律起伏变化,但在气息和共鸣的支持下口型一直保持不变到全句结束,一气呵成!
四、歌唱的机能训练
陈万教授讲:“重视整个呼吸肌肉群的训练”。呼吸器官及三种呼吸类型呼吸,是歌唱时的基石,就如同在建设高楼时的地基一般。要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即:呼吸是源头、是根本。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胸腔、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口、鼻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即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比较平静也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与生活中的呼吸运动是不同的,吸气动作要快,呼气动作要慢。一首作品中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变化,要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支持和灵活的运用才能够得以完成。
五、歌唱的换声与高音的突破
唱歌换声点是:真假声换声点的位置,一般是小字2组升F到G。教师教学时可采用陈万教授所用的上行阶,三度、五度、八度,用“啦”、“哩”练习。首先注意唱到换声点时,所有母音都要掺进“i”音的音色,达到掩盖的目的。其次在通过换声区时,要注意放下喉头,找到打哈欠时的喉位,并保持喉头的稳定,不能随着音的升高而随意抬高喉头,同时,抬起软腭打开咽腔,使声音顺利掩盖过渡。然后换声区过渡时,还要保持头腔共鸣,使声音全部进入头腔,形成意大利关闭唱法。不能忽前忽后,更不能使声音掉进喉咙里,造成一种舌根下压发紧的声音,这样既影响换声,又影响吐字。最后进入换声区时,还要注意声音不要太散、太大,这样能很难控制声音的掩盖,而且容易造成声音吃力、疲劳,而是要将声音焦点集中,在保持声音管状的同时,将元音变窄,使声音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状,上小是指将声音焦点集中,下大是指将喉咙充分打开,这样掩盖后的声音就会省力、明亮、有穿透力。对有些高音困难的,学生,可用掺假声、半声的感觉训练,音越高假声越多,越轻松。
六、歌唱学习的方法
陈万教师讲:“只有学会改变自己的固有坏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要重视基础的训练,切莫急于求成,虚荣与功利是歌唱学习的天敌。通往美好歌唱的基本路径是:松喉→松字→找到呼吸的支点→找到声音的共鸣(头腔和胸腔)→咬字(呼吸的支点上和声音的位置上)→音色。”他还说:“当代歌唱四病现象,高高在上的歌唱心理,天马行空的歌唱内容,装腔作势的歌唱表演,无病呻吟的歌唱表达。”是的,生活能锻造出真正的歌唱家,真诚善良的人才能发出真诚,善良,具有正能量的歌。歌唱不是我们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工具,一个好的歌唱者,不仅要有漂亮的嗓音和掌握好的方法,更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增强自信,永不言败。学习声乐是一个太苦、太累的差使,需要很大的投入,只有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永攀高峰。因此,一定要有吃苦心理准备,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七、总结
声乐的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虽然训练的手法各不相同,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声乐人才。这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是我们最为平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9月1日
[2]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陈万,谈我国民族唱法风格的多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6月
[4]陈万,如何演唱川渝民歌[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发行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6:54
- 【点击频次】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