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课程整合

 

【作者】 林青青

【机构】 浙江省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元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专题活动课程安排及学校周边信息环境建设和利用,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而获得的,是通过长期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而获得的。如何在信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二、整合对学科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在职教师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接受继续教育。要加强师范院校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三、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些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简单,就是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是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的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还有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这样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就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应该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教师没有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新观念,就不可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技能,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考虑到教师素质的不完善的同时,也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不是传统的作为教学工具出现,而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水平高低,其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高低等。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上,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提高。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和谐,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应用[J]. 陈俊鑫.  新课程(下). 2016(12)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J]. 许翠云.  青年文学家. 2013(33)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7:30
  • 【点击频次】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