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
【正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加地喜欢数学,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设计所遵循的四条教学原则是“创设情境,活化教材,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一句话,数学教学也应生活化。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体的形状,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如在教学“射线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将活动设计成观察现象(如灯光)———游戏体验(学生玩手电或红外线玩具)———动手体验(尝试画射线)———抽象特征(给图形取名字并说说图形特征)。整个活动过程围绕射线的特征展开,从直观感知到体验,从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他们既能开心地玩,又有动手体验,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三、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找到规律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他们就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心里无比愉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不能让学生抽象地记公式,应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教室、纸箱,家里的木箱,模型等,通过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发现其特征,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一句话,数学教学也应生活化。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体的形状,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如在教学“射线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将活动设计成观察现象(如灯光)———游戏体验(学生玩手电或红外线玩具)———动手体验(尝试画射线)———抽象特征(给图形取名字并说说图形特征)。整个活动过程围绕射线的特征展开,从直观感知到体验,从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他们既能开心地玩,又有动手体验,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三、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找到规律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他们就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心里无比愉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不能让学生抽象地记公式,应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教室、纸箱,家里的木箱,模型等,通过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发现其特征,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8:35
- 【点击频次】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