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学校合唱指挥手势四讲究

 

【作者】 林茂荣

【机构】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青少年宫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合唱指挥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就是指挥的手势,指挥手势对合唱作品的演绎提示和音响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该文针对学校指挥在手势表达中的常见问题,从“起拍讲究手势与眼神统一”“收拍讲究手势与力度统一”“把握音准的手势讲究‘扬低抑高’”“表达情感的手势讲究‘抹’‘拉’‘弹’”四个方面,介绍了合唱指挥手势需要讲究的事项。
  关键词:学校;合唱;指挥;手势;讲究
  合唱指挥手势在合唱艺术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总能通过自己的指挥的手势、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合唱队员,协调整个合唱队的多声部表演,为观众展现最为精彩的合唱效果 [1]。然而,很多学校的合唱指挥老师由于没有受过合唱指挥的专业训练,不知道起拍的手势如何与眼神统一,收拍手势如何与力度统一,把握音准的手势如何“扬低抑高”,表达情感的手势如何“抹”、“拉”、“弹”,以致出现声部不协调,音准出问题,音色不美等问题,不能完整演绎合唱作品,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合唱指挥及其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合唱指挥在手势上要讲究的事项。
  一、起拍讲究手势与眼神相匹配
  优秀的学校合唱指挥在指挥音乐作品的时候,不仅手势干净、准确,而且总能手势与眼神统一,就像戏曲演员在表演时,眼神总跟着手势走,而且能和艺术效果相统一。因此在指挥激昂的音乐时,起拍手势动作要大一点,同时眼神要兴奋;指挥抒情的音乐时,起拍手势要轻柔一点,眼神要有饱含深情,从而达到完美地进入音乐作品。然而,我们很多学校的指挥者在指挥起拍的过程中,要么只顾注意自己的手势,没有注意用眼神跟合唱队交流,让合唱队员难以准确领会指挥起拍的意图;要么虽然眼神跟合唱队员有交流,但对手势的动作没有讲究,没有注意指挥图式的运用,经常会出现合唱队不能同时发声、节奏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影响合唱艺术的质量与效果,无法给听众带来美感。那么,合唱起拍时如何做到手势和眼神相匹配呢?
  在强拍起拍时,左右手四指并拢呈半握拳状的手势,在起音前一拍给合唱队员明确的提示,同时注意手势速度快慢要与眼神相匹配,速度慢时,手势运作要慢、柔、飘,用面带微笑的眼神,并伴有深闻花香的吸气表情,如《祖国颂》开头由男高音开始,指挥手势要提示合唱队员深情饱满地唱出“太阳跳出了东方”的豪迈气概;速度快时,在相同的手势下,面部配合惊呀的眼神,迅速地张开嘴,同时有吃惊的吸气表情,从而准确地打出第一拍,如《红星歌》第一拍就是要迅速雄壮地的唱出“红量闪闪放光彩”。不管指挥快速与慢速的作品,都要让合唱团员明确手势与眼神配合的重要性,理解指挥的意图,准确地进入音乐作品。
  在弱拍起拍时,手势也是在半握拳的基础上,往外拍反弹到一定高度就是弱拍音乐作品的起音点,起音点也根据音乐速度要求来决定往外、往上的高度和速度,同时还要配合高兴、愉快或忧伤、沉重等眼神。像《在太行山上》这首音乐作品是弱拍起音的,此时手势要慢起,带着沉重的眼神表现音乐作品。而在强拍的弱位、弱拍的弱位起拍要一定要注意手、口、眼的统一,要掌握一个要领,就是讲究手势要有停顿的感觉,停顿点就是起音点。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个音乐作品,就是强拍的弱位起音,指挥手势往外反弹到适当位置有停顿感觉的地方,并注意口型要快速吸气,配合高兴的眼神;又如《歌唱祖国》这个作品的前奏就是从弱拍的弱位起拍,指挥手势要往里或往上,还要注意停顿的速度,吸气时带有自豪的神态。
  二、收拍讲究手势与力度统一
  合唱结束时,指挥的收拍手势对音乐作品的结束感非常重要,必须讲究指挥手势与力度的统一,要给人留下完整、美好的结束感。然而,有很多业余指挥没有注意收拍手势与力度统一,没有根据音乐的情感需要进行艺术处理,没有注意音乐情绪的变化,该强收的作品,虽有强收的手势,但合唱队没有唱出强收的力度,该弱收的作品虽有做出弱收的手势,但合唱队没有唱出弱收的力度,甚至会出现指挥手势虽已收完,但合唱队员还在演唱的尴尬情景。因此,收拍时要特别要讲究手势与力度统一,给人以自然的、合理的、艺术的结束感。这里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收”的讲究,即指挥热情、激扬的作品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后的“前进前进前进进”的“进”,指挥手势要由外向内“猛收”,同时力度上要有类似急刹车的“制动感”,如手握拳头由外向内“划一个圈”,最后用力“猛刹”在额前或胸前;二是“弱收”的讲究,即指挥宁静、柔和的作品时,如《飞来的花瓣》最后的“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的“愿”,指挥手势要慢慢地由远到近、由外向内由中指、食指、大拇指“轻收”,同时力度上要有类似“蜻蜓点水”的柔美,如平静如镜的湖面上轻轻划开一圈波纹,最后柔和地收在胸前或心间。
  三、把握音准的手势讲究“扬低抑高”
  指挥家杨鸿年曾说过,合唱整体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优秀的指挥在把握音准上都讲究指挥的手势,大多采用“扬低”“抑高”的方法纠正音准问题,即当某一声部音准偏低时,指挥的手势就用掌心向上,像轻轻掂皮球一样手指往上“扬”两三下;当某一声部音准偏高时,指挥的手势就将掌心向下,像轻轻按棉絮一样手指往下“抑”两三下。然而,很多业余指挥没有注意“扬低”“抑高”的手势,不管音准偏高偏低,手势都没有变化,以至于常常对合唱队声部“跑调”而束手无策。其实,问题并不复杂,纠正合唱队音准偏低或偏高各有两种简单方法。先谈纠正音准偏低的两种方法——当音准偏低是由发声位置或声音没有进入腔体而造成音准偏低时,指挥的手势可从头部的太阳穴位置向上轻扬;当音准偏低是由气息位置偏浅造成时,指挥的手势可从小腹部位置手掌心向内由外向上伸张作“扬”的动作。再说说纠正音准偏高的两种方法——当音准偏高是由喉部声音太紧张造成时,指挥的手势可从喉部往胸口轻抑,当高音声部唱高音发紧时造成音准偏高,此时就要用手势提醒高音声部手心向下往下抑;当音准偏高是由气息膨胀度偏紧时,指挥的手势可手心从胸部往小腹部轻压作“抑”的动作。
  四、表达情感的手势讲究“抹”、“拉”、“弹”
  合唱艺术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优秀的指挥在处理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时,手势非常丰富,有的像打太极一样的“抹”,有的像皮筋一样的“拉”,有的像弹钢琴一样的“弹”,极具内在表现力。而我们的学校指挥在处理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时,手势则通常相对单调,淡而无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简单方法,其一,在指挥抒情性的合唱作品时,要手心朝下用抹”和“拉”,即有点类似打太极的动作,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动作幅度小,两手在半握的状态下大拇指与其它手批微微张开,其余四指轻轻并拢。如指挥《茉莉花》时,要讲究柔顺、轻美的手势,要多用“抹”和“拉”的动作,表现出茉莉花那种优美、清香、淡雅的情感。其二,在指挥进行性的合唱作品时,要用“弹”,即两手在半握拳的状态下,大拇批和食指轻触在一起,腕部要有坚定、干净的反弹动作,要特别注意“弹”的感觉,使手腕感觉富有弹性,“弹”的幅度也要适中,不能太大,要给人以轻快、活泼,充满活力的景象。如指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手势要弹跳、肯定、有力,激励着少年儿童积极向上,永往直前。其三,指挥恢弘性的合唱作品时,要连“拉”带“抹”,即双手手掌微微张开,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强拍做“抹”的手势,弱拍做“拉”的手势。比如指挥《祖国颂》,手势要特别强调双手富有内力、有深度的提示,同时还要结合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要充分表现祖国大地辽阔、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光辉形象,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合唱指挥是合唱队的统帅,要跟合唱队合为一体,共同演绎不同的合唱作品;指挥在平时要为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要认真研究合唱指挥手势的不同表达方式,体现不同的情感,还要在排练过程中不断与队员磨合,要不断讲解手势所表达的意思,让合唱队员能立刻理解并按指挥的意图演绎作品,才能使合唱作品能完整、感人地传达给受众。
  参考文献:
  [1]谭安权.浅谈合唱指挥手势的重要性——以<香格里拉>为例.https://wenku.baidu.com/view/5a52fba3b84ae45c3a358c17.html
  • 【发布时间】2019/4/9 11:07:21
  • 【点击频次】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