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试论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

 

【作者】 杜崇英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集凤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开放性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性教学在狭义上也可以体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如从课堂教学题材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性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性,无错误答案等习题;从课堂师生关系来说,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又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养料。总之,开放性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一、开放教学思想,促进个性体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基本的教学目标出发,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教师沉下去
  教师沉下去将学生托起来成为课题的主角。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转换角色,变教师为主的“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9+n”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自学。算“9+2”时,学生自己完全能创造性地想出从2 根小棒里拿出1 根放到9根里面捆成一捆,再将一捆与剩下的1 根合起来。算“9+3”时,学生从3根里取出1根与9根合起来捆成一捆,再将一捆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通过几次操作,学生渐渐地借助表象,概括出“凑十法”的计算法则,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跳跃。
  (二)学生动起来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发展能力。如在教学“步测”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搬到课外,沿操场跑道量出一段50 米长的距离,让学生利用这段距离测算自己的步长。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急于尝试,在经过几次步测并求出自己的步长后,我又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步长测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求知之情得到升华,探索之志得到激发。
  (三)个性显出来
  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只有充分发展个性,学生才能迸发出自己的创造火花,增强创新意识。?如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时,例题是“一个商店进了5 箱热水瓶,每箱12 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两种算法,即(1)11×12×5,先算出每箱卖多少元,再算5 箱一共卖多少元;(2)11×(12×5),先算5 箱有多少个热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但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另一种算法:11×5×12,有的学生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正不正确呢?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说出解题思路。原来这位学生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一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列出综合算式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茅塞顿开,这种解法完全正确,并非只是结果偶然的巧合。这个意想不到的新解法,正是这位同学思维个性张扬、创新思维的显现。教师应该多一点耐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珍惜和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哪怕是稚嫩的,也要精心呵护。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在自主型的课堂中。
  二、落实开放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广大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强目标意识,从全册和单元、远期和近期的高度出发,在把握课改要求、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并落实开放的课时教学目标。开放性教学,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预期制定,还在于预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将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制定好。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和谐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在现代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也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和落实。
  三、优化开放的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巩固基础、发展思维、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练习,要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所谓“导”,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教师内在的教学艺术手段,调动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案例1:在旧村改造工程中,邢楼村今年新建标准房240间,比去年多建3/5,比去年多建标准房多少间?一般解法:设去年建房间数为单位“1”,可得:解一:240÷(1+3/5)×3/5解二:240-240÷(1+3/5)所谓“放”,就是教师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讨论,一起探究,广开思路,发散思维。进而得到以下几种解法:设比去年多修建3/5为单位“1”解三:240÷(1÷3/5+1)设今年修建间数为单位“1”解四:240-240×〔1÷(1+3/5)〕解五:240×〔1÷(1+3/5)〕×3/5以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法为:解六:设今年比去年多修建x间标准房,则x÷3/5=240-x解七:设去年修建标准房x间,则x+3/5x=240 240-x=比去年多修建的间数。用比例解法为:解八:设去年修建标准房x间,则x∶240=1∶(1+3/5)240-x=比去年多修建的间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尽量多设计一些多层次的题组,使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层出现,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可通过开放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成功的乐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旨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开动脑筋,充分开发例题的功能,巧妙地设计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为他们提供创新开放的空间,逐步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既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也是对面临21世纪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的回应,更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 【发布时间】2019/4/9 11:07:49
  • 【点击频次】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