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贴近生活,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 李杰玲

【机构】 河南省柘城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有趣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增加社会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合理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概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我想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是否由于学生在教室里能动手操作的太少了,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太少了呢?于是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刀而解,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二、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胡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
  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答: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 【发布时间】2019/4/9 11:08:30
  • 【点击频次】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