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策略探析

 

【作者】 付 平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追溯其改革的本真,其实亦即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而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且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究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引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其意义依然重大。
  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素质教育引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要研究如何落实施科学实素质教育的问题,要在语文教学总体纲要指引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使二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度量。但是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而素质教育的中心,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二、科学把握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传统弊病的一种概括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诱因。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当前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有五个方面: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语文道德素质,语文审美能力。
  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的简单训练,不是知识和技能的花哨的外在形式,而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实践等诸因素的高度统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同时,这也要求语文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能孤立的看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而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水平。
  三、有效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
  (二)革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选,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每学一篇新课文,教师应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当学生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内容各个方面的疑难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我解决。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具体实施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引导其超前学习之外,在课堂上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对基础中下的学生,要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能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9/4/9 11:22:23
  • 【点击频次】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