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浅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有法不定法,在众多方法中,我们要善加选择,精于组合,尽量发挥导入能激趣诱学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效课堂建设。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导入,有人甚至把它称为“开山第一槌”,具有开弦定音、起课定调、先声激趣的功效。但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是不太注重新课导入的,或者说是随意性太大,无法引起学生高度学习专注,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投入产出“性价比”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商榷如何进行新课导入,谈谈其方法与策略。
一、运用悬问设置法进行新课导入
好奇是人的天性,小学生特别强烈,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例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我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也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二、运用破题释疑法进行新课导入
所谓破题释疑,就是新课教学伊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引导理解,让学生明确课文主旨,再通过激趣使学生进行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一文,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径”、“路径”等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什么是“最佳的路径”,让学生谈谈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路、最佳的路。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新课。
三、运用背景介绍法进行新课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信口雌黄,每一段佳文都是作者因情而缀。这“情”本身如果就有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那我们就可以进行挖掘,组成一段新颖的导语来开启新课教学,也是可行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例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就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接着说:“《月光曲》的谱写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新课导入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多情的语言加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与情境共鸣、与文章共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利用多媒体播放轻快的音乐,画面显示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运用猜谜语激趣进行新课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加之小学生对猜谜语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伊始,用来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尽快处于学习的“愤悱”状态。例如在教学《蜘蛛》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是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进一步引导,“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小诸葛亮’是如何‘单捉飞来将’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蜘蛛的世界。”通过这样的导入,不论学生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还能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猜谜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当然新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导入有法,但不定法,贵在得当,在众多导入法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善加选择,精于组合,尽量发挥导入能激趣诱学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效课堂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山东教育出版,1997年。
[3]陈永泽,《导入新课有章可循》[J].河北教育,1994。
[4]王增昌,《特级教师教学艺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5]刘显国,《开讲艺术》[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8。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导入,有人甚至把它称为“开山第一槌”,具有开弦定音、起课定调、先声激趣的功效。但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是不太注重新课导入的,或者说是随意性太大,无法引起学生高度学习专注,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投入产出“性价比”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商榷如何进行新课导入,谈谈其方法与策略。
一、运用悬问设置法进行新课导入
好奇是人的天性,小学生特别强烈,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例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我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也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二、运用破题释疑法进行新课导入
所谓破题释疑,就是新课教学伊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引导理解,让学生明确课文主旨,再通过激趣使学生进行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一文,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径”、“路径”等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什么是“最佳的路径”,让学生谈谈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路、最佳的路。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新课。
三、运用背景介绍法进行新课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信口雌黄,每一段佳文都是作者因情而缀。这“情”本身如果就有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那我们就可以进行挖掘,组成一段新颖的导语来开启新课教学,也是可行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例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就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接着说:“《月光曲》的谱写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新课导入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多情的语言加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与情境共鸣、与文章共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利用多媒体播放轻快的音乐,画面显示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运用猜谜语激趣进行新课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加之小学生对猜谜语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伊始,用来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尽快处于学习的“愤悱”状态。例如在教学《蜘蛛》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是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进一步引导,“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小诸葛亮’是如何‘单捉飞来将’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蜘蛛的世界。”通过这样的导入,不论学生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还能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猜谜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当然新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导入有法,但不定法,贵在得当,在众多导入法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善加选择,精于组合,尽量发挥导入能激趣诱学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效课堂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山东教育出版,1997年。
[3]陈永泽,《导入新课有章可循》[J].河北教育,1994。
[4]王增昌,《特级教师教学艺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5]刘显国,《开讲艺术》[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8。
- 【发布时间】2019/4/9 11:25:59
- 【点击频次】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