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黄 敏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兴旺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效果,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遵循由导到放,由易到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原则,循序渐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前预习需要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正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首先抓好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学生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者,不再是一味讲解。”可见,预习是学习新知识前的重要准备,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做好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听课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多,如果学生课前不去预习,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等问题,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学生自己就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知识,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老还说过“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看来,预习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利用所学旧知,借助工具书,或是查阅资料。比如,预习时遇到生字新词,就必须亲自动手去翻一翻字典词典,了解其意思;对疑难之处就要圈一圈、点一点、想一想、问一问;对优美的好词好句也要做些批注和摘录。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过程,学生自学能力自然会所提高。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学生不重视预习。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往往是隔代教育,老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长期溺爱孩子,慢慢地,他们根本管不了孩子;很多父母即使在家,也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过问孩子的作业。一些学生往往只完成简单的抄写作业,对于朗读和需要思考的作业,则是不闻不问。这样一来,教师不得不得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去熟读课文。
  (二)预习要求不具体,指导不到位。对于每个年级,每个学生,不同的文章体裁,都有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求比较笼统,不给予方法指导,预习效果也不尽人意。
  (三)教师对预习作业疏于检查和评价,放任自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越学越吃力,教师越教越恼火,形成恶性循环。
  三、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课前预习也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由导到放,由易到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
  (一)循序渐进落实课前预习措施
  1、由导到放
  预习活动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详细、具体预习要求,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比如,读一读课文,圈一圈生字,画一画生字带出的词语,拼一拼生字音节并口头组词,最后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标上拼音。这个过程最好限定时间,并鼓励学生按时完成。
  每期开学,应让学生在语文书上作好笔记,记下本学期的预习要求。先由教师带着全班一起预习,慢慢地,逐步放手,分小组预习,最后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虽然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使得小学低年级的预习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只要教师坚持下去,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预习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便能得心应手。
  2、由易到难
  随着年级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当然,语文的教学内容也会逐渐增多,教材篇幅越来越长,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学生预习课文的要求就应该从低到高,由简到繁,逐步提高预习要求,加深预习的难度。比如,生字词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勾画文中的好词好句就行了,但是从第二学段开始,还必须要求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阅读要求也不一样,一、二年级朗读时一定要求学生指读;从二年级开始,要求标出文章的自然段或是诗歌的小节;三年级开始,则需要按照浏览、朗读和默读的顺序进行阅读,每个步骤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四年级开始,让学生学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还应提出疑问;到了五、六年级,要求就更多更难了,学生还要学会写感受,谈体会。
  3、由课内到课外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开始可以在课内进行,随时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更快更好地调整预习方法和预习步骤。慢慢地,可以让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当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预习了
  (二)重视检查和评价
  预习结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到预习的效果。可采用个别抽查,小组长检查,学生互查的方式,通过朗读、填空、问答等多种形式,检查预习的效果。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表扬;对于大胆质疑的学生,加以肯定;对于预习效果差的学生,多加鼓励,并提供帮助。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不断探索和改进预习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 【发布时间】2019/4/9 11:26:50
  • 【点击频次】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