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引领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 傅爱英

【机构】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十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小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随着课改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是一种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引领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彩的远程教育资源,使得我们的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因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全新理念中,合理、巧妙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如何把课堂变得活跃,提高学生注意力,已经成为语文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引领小学语文课堂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尤其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它就象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况,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激发情感,呈现目标
  构建主义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应是一种,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调控下的心理活动的外在现成。学习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就是作为内因的学习动机,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就是向他们呈现目标。我们都知道学习目标除了认知目标,还有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对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兴趣。如果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一种新鲜活泼的形式将这些目标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三、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重视朗读,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都“以读为本”却未能收到成效,学生一遍遍地读,却读不出感情,更谈不上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人教版的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对于远离生活的知识,学生无法体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让教材变得立体起来。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生机,情感健全丰富的少年儿童,但他们的人生经历短暂,接触面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我们都知道,听看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就能有效的化抽象为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试听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升素质,培养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是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引到学生积极探索,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增加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性区别之一。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眼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升华学生情感,真切学生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将书面语言和教师语言与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使教师在备课中能够更容易理清思路,更能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彻底改变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本有什么、学生看什么得被动局面。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易而见的,它为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优化语文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体现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引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柳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5(09)
  [2]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J].王爱平.学周刊. 2017(32)
  [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王永峰.语文学刊. 2017(19)
  [4]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朱晓民.课程·教材·教法. 2016(05)
  • 【发布时间】2019/4/9 11:27:06
  • 【点击频次】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