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 引入通俗文化可行性分析

 

【作者】 彭飞龙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以更新学科教学不失为适应教学规律的一种途径;在此过程中,引入通俗文化可成为学科整合之后一个新的教学及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可行性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引入通俗文化具备理论依据及理论价值;在实践可行性上,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较为完备的条件支撑。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通俗文化;可行性
  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精密的定位。自此,综合实践课程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常态化教学课程。18年来,随着各省市的先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显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优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在此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传统学科,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以更新学科教学不失为适应教学规律的一种途径;在此过程中,引入通俗文化可成为学科整合之后一个新的教学及研究的突破口。
  一、概念与依据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与《纲要》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实践性活动的一种课程。在语文学科范围内,说明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教师为语文教师,课程资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目的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通俗的文化”,是一种全民的、大众的、流行的时代文化。其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娱乐、游戏、消遣的文化,是能满足普罗大众宣泄、释放的世俗的文化。具有易懂的特点,适宜于社会的各层面,能提供给人以情感的宣泄。因而,通俗文化是具有大众性、娱乐性、流行性等特征,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思维方式。
  二、理论可行性
  (一)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国家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缺乏整合的现状,将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加以整合,正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良性改变。对此,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就从语文学科的改革要点、教材编写方面指点出了方向:深入浅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体会。因此,将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通俗文化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引入价值
  1.丰富课程内容
  信息化时代,通俗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依仗其娱乐性和流行性,得到了社会的迅速接受。它无处不在,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快速的浸染力,进入到当下的文化格局。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应正视其无法避免的特征,用正确的手段充分加以利用,使其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一旦进入学校的教学范畴,其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既能弥补教学内容淡薄的尴尬,又能更新教学手段。毫无疑问,这是现实中来源极为广泛、极为贴近学生又极易为教师掌握的课程资源。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应停止前进的脚步,而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通俗文化资源易懂、多样、生动,给学生提供了传统教学资源难以达到的感官刺激、娱乐刺激,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同时,学生的学习欲、求知欲与进取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升教师素养
  通俗文化从未停止发展演变,这就要求教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身边的通俗文化,获取最新的资源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升自己的驾驭能力。掌握资源之后也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教师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将通俗文化资源掺入到学科中,展现在课堂上,这就涉及到上课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活动灵活安排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感受文化魅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坚定导向
  通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呈现手段多种多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入通俗文化,要遵循以下导向:其一,有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建立。教育不只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要引入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通俗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二,把握好适度原则。通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娱乐消遣性,学生对其的爱好程度不言而喻。故而,教师不能对通俗文化利用过度,不分青红皂白就全盘利用,从而产生让学生沉溺其中的风险。这不但失去了将通俗文化引入课程的初衷,更适得其反让学生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力。
  三、实践可行性
  (一)接受度
  将通俗文化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理论依据,然而,是否具备现实操作性更为重要,如果从学校到家长都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那么它生存的艰难度将可想而知。笔者以海南省东方市的五所完中、五所小学为调查对象,在每所学校随机选择了15名学生、5位教师、2名管理人员,在学校之外则找了30位家长,请求以上人员填写了调查问卷或接受了访问,对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以下数据:

中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入通俗文化的接受度




  这就表明在当下社会,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二)条件支撑
  1.政策层面
  要将通俗文化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需要有政策支持,即国家权威部门的政策引导。这就从法理层面保证了课程开展的合理合法性。第二,需要学校的支持,具体来说,学校应该在语文学科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有一套将通俗文化引入其中的方案,配备适合的教师,并使之成为常态化。《纲要》与《新课程标准》无疑能提供政策支持;学校方面,东方市各个高中每周都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物质层面
  大众文化包罗万象,在网络普及力度非常大的前提下,让学生、老师与大众文化接触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在物质层面,只需要提供网络即能选择到合适的课程资源。目前东方市的各所高中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故而物质层面能满足课程开展。
  2.能力层面
  资源丰富一方面给语文教师提供了诸多选择,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选择哪种资源,以何种标准加以抉择,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怎样来进行课堂评价,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通过和15位教师的座谈与沟通,有13位教师表示在这方面不存在大问题,有1位教师表示经过重新学习应该能较为顺利地在课程中引入通俗文化,有1位教师表示需要再考虑。可见,能力层面有些教师可能存在一定顾虑,而绝大多数教师对自身能力较有信心。
  综上可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引入通俗文化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6.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发布时间】2019/4/9 11:28:44
  • 【点击频次】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