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议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冯金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数学教学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初步认识1至10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引导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内有数字吗?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2扇门、4个电扇、8个窗户等,有的学生说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两只眼睛等,找到了人体中的数字,还有的学生说出我的家里有几口人等等,初步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这一内容,这节课学生初步认识加法,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同时也为今后解决问题作铺垫,其实加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计算。但是学生并不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研读教材与教参,认为教学重点应为理解加法的含义,所以上课伊始,我是用游戏引入的,下面是这节课的小小片段,老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学生的兴趣很高涨,齐呼:好。接下来老师提出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拿出1支铅笔放在左手中,再拿出1支放在右手中.现在请把这2支铅笔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做合并的动作)一共是几支铅笔?(一共是2支铅笔)。老师说:对,1和1组成2,一共是2支铅笔.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共就是“合起来”、“加起来”的意思,这样利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在学生通过游戏、气球图基本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安排了一个“看谁会说话”的环节,即看算式用三句话说说在生活中它能表示什么,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像,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今后的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三、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四、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五、充分揭示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 【发布时间】2019/4/9 11:29:26
  • 【点击频次】607